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总医院
病区感染,也称为医院内感染或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出院后发生的感染。病区感染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身心负担。因此,加强病区感染防控,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区感染防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病区感染的定义与影响:病区感染,作为医院内感染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发生往往伴随着患者病情的复杂化、治疗周期的延长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而言,病区感染甚至可能成为致命的威胁。此外,病区感染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损害医患关系,对医疗机构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2.当前面临的挑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病区感染防控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增多、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及耐药菌的出现,使得病区感染的风险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工作负荷重、防控意识不足以及医院环境复杂等因素,也加大了防控难度。
二、病区感染防控的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病区感染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降低感染风险。这包括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实施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2.标准操作,规范流程: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确保每一项操作都符合规范。同时,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的感染防控流程和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感染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
3.全员参与,共同防控:病区感染防控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保洁人员等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控意识、建立协作机制等方式,形成全员参与、做到‘人人是感控的实践者’共同防控的良好氛围。
4.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病区感染防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措施。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对防控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分析,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方法,以追求卓越的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三、病区感染防控的具体措施
1.环境清洁与消毒
(1)日常清洁:病区环境应保持整洁、干燥、无异味。每日应对地面、墙面、床架、床头桌等进行湿式清扫,遇污染时随时清洁与消毒。同时,应定期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具应分区,有条件的应分室使用,不交叉。
(2)消毒处理:对于高频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水龙头、床头柜等)和易污染的区域(如卫生间、垃圾存放处等),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方法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方法。
(3)空气净化: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或特殊情况下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也可采用空气净化设备对病区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同时,应确保空气净化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定期维护。
2.手卫生
(1)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医护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包括洗手和手消毒。洗手时应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采用“六步洗手法”揉搓双手至少15秒以上;无肉眼可见的污染时,手卫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直至干燥。
(2)手卫生时机:医护人员应在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以及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污染物后及时进行手卫生。
(3)手卫生设施:病区应配备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如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洗手液、干手用品和手消毒剂等,并放置在方便取用的位置。同时,应定期对手卫生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隔离措施
(1)隔离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对于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应采取接触隔离;对于通过飞沫传播的疾病应采取飞沫隔离;对于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应采取空气隔离。
(2)隔离标识:在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应设置明显的隔离标识以提醒医护人员和患者注意隔离要求。同时应制定隔离病房的管理制度包括患者出入管理,物品专用,不能专用时应清洁消毒后方可移出该区域等。
(3)防护用品:医护人员在进行隔离操作时应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手套等以减少暴露风险。同时应确保防护用品的充足供应和规范使用。
4.无菌技术操作
(1)无菌原则: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确保操作过程规范。这包括在操作前进行手卫生、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物品等。
(2)器械管理: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处理。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应建立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和储存制度确保器械的安全使用。
(3)操作流程:医护人员应熟悉并掌握无菌技术操作的流程和方法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规范。同时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无菌技术操作水平。
5.抗菌药物管理
(1)合理用药: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学药敏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和监测,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2)定期监测:医疗机构应定期对病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同时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预警机制,对超常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和管理。
(3)培训教育: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意识。
6.医疗废物管理
(1)分类收集:医疗废物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分类收集感染性医疗废物应置于黄色废物袋内锐器应置于锐器盒内等。同时应建立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制度和流程确保医疗废物的正确分类和收集。
(2)密闭转运:医疗废物应密闭转运至指定地点防止在转运过程中泄漏或扩散。同时应建立医疗废物的转运制度和流程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转运。
(3)安全处置:医疗废物应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安全处置确保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同时应建立医疗废物处置的监管机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废物处置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四、病区感染防控的监督与管理
1.组织架构与职责:医疗机构应建立病区感染防控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临床科室应成立病区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感染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医院感染管理科应负责全院感染防控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评估。
3.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病区感染防控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能力。同时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感染防控的认识和配合度。
3.监测与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体系对病区感染进行持续监测。一旦发现感染事件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应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4.监督与检查: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定期对病区感染防控工作进行巡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应建立奖惩机制对在感染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防控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个人或集体进行严肃处理。
5.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建立病区感染防控的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措施。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防控流程、提高技术水平等方式不断提升病区感染防控的能力和水平。
五、结语
病区感染防控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实施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降低病区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监督与管理体系确保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