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考复习中复盘高中数学学习的几个关键步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29
/ 2

从学考复习中复盘高中数学学习的几个关键步骤

张雪婷

海亮外语中学致和部   311800

第一步:了解概念

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是理解解题方法的依据,只有先弄懂了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在问些什么,才不会在解题的时候乱用公式方法。

例如,有的人一遇到三角函数化简,就乱用公式,全然不顾每一个公式的特征,甚至sin2x可以认知为与2sinx相等,原因是把数字放到字母前,全然不顾sin是一个函数名,并不是变量,未知量的系数是不能“提出”到整个函数前的;又如,做概率问题,应该先要明确每一个事件与基本事件的关系和构成,如果确定不了,解题活动就不能往下走,而应该再退回去,退到更基本的原理中去,否则,即便答案恰好一样,也只是侥幸,只会让分析事件的能力进一步退化。对于学生来说,学数学,绝大部分时间就是“解题”,如果题目上涉及到的概念和题意未懂,千万不要胡乱解题。

第二步:掌握方法

许多学生常常会觉得,明明上课老师讲的、书上写的都懂了,但是写作业和考试时拿到题目仍然不会。究其原因是把“了解概念”与“掌握方法”等同起来了!事实上,数学解题时,光知道公式还真的不一定会,我常说的就是“数学完全可以开卷考,因为即便给了你公式,你也不会用”。因为要掌握一个方法,就需要一步一步的操作,必须要提炼出解题步骤,了解每一个步骤的意义,这才叫“掌握”了!

仍然以三角函数化简为例,对于很多同学来说,甚至宁可写导数,究其原因,如果能够把老师上课时结合例题讲解提炼出的步骤“去括号--降次用好二倍角--合并同类项--变成一次式后,用辅助角公式收尾”记下来并且不断通过例题此与作业套用和验证,那么基础再薄弱的学生都不会束手无策(这一点在这两个月的学考复习中深有体会)!如果在启用这个步骤之前,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复杂的去括号还可以“换元--整体代换”进行“熟悉化”处理,那么对于中等以上的难题,尤其是图象相关的应用,学生也不在话下了。“

第三步:勤加练习

数学解题,要让学生熟能生巧、熟能生慧,老师层面的关键是认真选配例题以及课后习题,既不是简单重复,又要体现“定题定法”、“通性通法”、“基本变式”,以此巩固成果,把握规律,而学生就要落实好每天的课后练习,做到分层次掌握,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会用公式,基础较好的同学尝试综合练习,至于班中的学优生,则在这些练习中反复锤炼自己的速度和正确率,为高三的综合性分析奠定扎实的基础。

“了解”、“掌握”、“练习”这三步基本奠定了学生跟上老师的进程,可以初步实现“数学不可怕”!但是许多人的数学学习也就止步于前三步,如果是这样的话,他数学成绩也还是不稳定的,并且很难得高分,不是数学天赋不够,而是一个应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这一点在现在的新高考中尤胜:每一题都有点会,但是就是解不出结果。(当然,也有不少孩子连这三步最基本的都不能落实,浪费了大量的在校时光,就需要先调整一下自己的学习状态,一轮复习就是重新开始的最好的机会,我们班已经有同学在学考复习中开始努力并且取得了成效,也希望能保持下去,以及有更多的同学加入为自己奋斗的队伍)

那么,如何在上述基础上突破瓶颈?这就非常需要老师的帮助以及学生自己的努力了。

第四步:追本溯源

这和第一步的了解概念不同,而是要精准到每一个解题步骤都知道在干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子往后做下去,是怎么想到这一步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讲例题、配备练习等方面加强思维的训练,养成严谨的思维品质,遇到题目多思考,先搞清楚题目背后的数学模型,不生搬硬套。而学生自己在写作业和考试时,既要勇于抓住要领大胆做,又要如履薄冰,谨慎推理,这也需要学生有极高的专注力,毕竟,“思考”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这也对学生自习课的管理有极大的要求。

至于老师,不能因为学生基础薄弱、赶进度,就在上课时选择直接给结论,放弃推导。在进行学考复习前,我花了一星期左右上了初高中的衔接内容,很多同学即便到了高二,仍然是很薄弱的运算基础,更不用说十字相乘、不等式求解,虽然时间紧张,但还是大胆了用了一星期,上下来的感觉就是,虽然还是有很多同学云里雾里,但是在后面复习集合、函数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力是有一些提升的,这大概就是“慢就是快”吧。

此外,还要有较长周期的体验式训练。

要培养学生的“追本溯源”的习惯,就要克服学生,尤其是本身就对数学无感的学生的浅尝辄止,马马虎虎,要从沉浸式审题、规范打草稿,以及及时订正,弄清自己的学习盲区等具体的操作开始训练。总之,这也不是哪个人天生的品质,是不断的思考中培养出来的!

第五步:反思融合

学生经过前面四步,逐渐找到了学习数学的感觉后,就需要回过头来看看了,需要阶段性的反思自己的经验积累与不足之处的提升,需要经过“交换、比较、反复”来优化解题方法,在每一个专题复习的前中后期,分别进行一次简单的整理,久而久之,可以让我们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运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设置什么陷阱,都能居高临下去审视,形成解题的“题感”,实现快速优质解题,打破不同专题间的壁垒,毕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一个完整的闭合过程,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这也是新高考中第19题的风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