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自主创新途径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29
/ 2

关于提高自主创新途径的思考

刘婧媛 郝鹏 

32683部队 辽宁沈阳 110004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国家间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已由过去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习近平多次提到"创新驱动",他说:"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要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党中央审时度势地顺应当今时代特征,作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抉择。

自主创新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是应该探讨的重要方面,本文仅就提高自主创新途径问题谈几点想法。

1 解放思想摆脱技术依赖观念的束缚,是提高自主创新的思想基础

自主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力量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去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我国过去一段时期内所实行的产业进步方针,主要是"以市场换技术",将新技术的获取依托国外。自主创新的风险大,新技术、新产品从研发到投产的全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如果在融资和技术攻关环节出现障碍,不仅得不到予想的效益,而且还要承受前期巨额投资不能收回的风险。所以自主创新虽有高回报的驱动,很多企业也不愿贸然行事,而宁愿采取跟随策略,待技木和市场前景明朗后,搭搭"便车"进行模仿,从而形成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然而,当今世界先进技术的更新与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导致技术淘汰的频率加快。往往是新引进的技术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消化和吸收,就已经被又出现的新技术所取代,使得我们陷入"技术追赶陷阱"。所以仅靠技术引进来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方式,在中国已经走不通了。必须走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道路。

自主创新,强调的是自主,以自己为主导,不受他人主宰,不为他人所左右,知识产权为自己所用。所以,自主创新的关键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获得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了自主权就可以将"自主"和"创新"融为一体,开展创新活动,拥有创新成果。这里说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必须靠自己开发研制。新技术的研发有成功和失败的两种可能。我们不仅要有成功的信心,更要有敢于承受失败的勇气。要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要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的前提条件

科技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一个从研制开发到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过程。企业最贴近市场,在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市场条件下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企业始终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具有技术创新的外部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使科技创新方向和目标的选择更符合市场需要,企业具有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以及社会化的配套能力。因此,企业必然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虽然我国企业人才规模已超过6000万人,但是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更缺乏参入国际竞争的领军人物。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水平不高,不能研发市场需要的新品种,尤其是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二是产品的研发速度滞后于市场的需要,没有技术储备。

企业的这方面不足,正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全国高层次科研人才百分之八十以上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长期以来技术指标是衡量科研工作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并与晋升职称、获奖等社会评价直接挂钩,造成科技工作重研究轻转化、重技术轻生产等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在组织体系上,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研活动主体,企业作为生产主体的格局长期存在。实施科技创新的组织主要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研发的执行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必然出现政府、企业、研发机构三者脱节。企业研发的产业化目标十分明确,但科研力量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先进设备与研究经费,但科研成果产业化率却相当低,政府则干着急,左冲右突寻求平衡,但由于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三者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所以,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提高自主创新提供前提条件。

3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的首要任务

当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原有的发根据经济发展周期性,我国经济己进入重大转型期。企业原先熟悉的投"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改弦更张,从创新中找出路,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转型发展就是从要素投入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实现以模仿创新为主到以原始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在当今国际竞争激烈的全球化经济中,原始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事实上,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关系国家安全或巨大市场价值的核心技术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才能取得。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知识产权和技术贸易壁垒是我们必须逾越的两大关口,而要逾越这两大关口,必须要有强大的自主知识产权做后盾,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原始创新。

我们要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制度是实现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建立专业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企业提高激励机制。随着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增强,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增大,我们将制定和实施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争取获得更多的基础专利,积极应对跨国公司在华"专利圈地"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全球范围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展"专利争地"运动,积极参与有关产品国际技术标准的制订,努力使我国成为知识权强国,原始创新强国。

4 把加强集成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

集成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集成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有效形式。单项的技术研发和单项的技术创新,当然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但以单项技术为主的研发,如果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及其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将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而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具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因此,推进自主创新必须集中资源,努力实现集成创新。全国各地的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能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有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也大量涉及技术集成问题,同样需要进行集成创新。所以我们将大力加强集成创新,特别是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路项目,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培育拥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过去在封闭条件下强调完整经济体系,搞自主创斩一切自已从头开始。而今天在开放条件下,技术体系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系统,自主创新不需要从头开始和形成自已的封闭式技术体系,要集成世界上各地先进技术为我所用。所以,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技术集成能力,即有效组合各种技术资源的能力。经过多年竞争积累,不少企业开始形成组合全球技术资源从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这些企业利用技术全球化的良好机遇,采用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人才、引进关键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平台、委托国际著名专业公司设计、全球采购零部件等方式,集成全球资源开发自主品牌的产品,从而获得长足发展。

5 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是自主创新勿容忽视的形式

世界各国都可能有自已的科技长项,但哪个国家也不可能在所有技术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各国间的技术交流是时代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闭关锁国,非但不排斥开放引进,而且还要继续扩大。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创新,主要是指应尽量避免受制于人,减少通过引进和模仿实现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在深化革开放的形势下,自主创新更应该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再创新。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引进他国先进技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跨越。二战后的日本仅用30多年时间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消化吸收创新为主的技术政策是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实现的。所以自主创新不仅包括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也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所以,今后我们在努力做好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同时,也同样应该做好引进技术,要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扬弃"市场换技术战略",推行"以竞争换技术的战略",反制外国的"技术锁定策略",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把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在引进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提高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深度。

参考文献:

[1]何怡,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者[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3.

[2]赵冬初.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湖南大学学报,2009,3.

[3]张敏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路径的选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6.

[4]徐建伟.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外部影响对策[J].经济纵横,2014,6.

[5]曾智泽,快速有效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创新[J]经济研究参考,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