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12519830910029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地质构造背景下水文地质特征的差异及其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工程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实例,本文重点研究了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及侵入岩构造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地下水赋存条件、运移规律、水质特征及水动力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水文地质特征具有显著影响,需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制定差异化的水文地质勘察与管理策略。
关键词: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褶皱构造
引言
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形成及运动规律,并探讨其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作为重要水资源,地下水的开发与保护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及生态安全。不同地质构造背景下,水文地质特征显著差异,深入研究这些差异有助于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预防地质灾害和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构造对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影响
1.1 褶皱构造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
褶皱构造是地壳中岩层因受水平挤压作用而弯曲变形形成的构造形态。在褶皱构造区域,地下水主要赋存于褶皱轴部和两翼的层间裂隙、构造裂隙及风化带中。由于褶皱轴部岩层挤压紧密,透水性差,常形成隔水层;而两翼岩层相对疏松,透水性较好,成为地下水的主要运移通道。褶皱构造还控制了地下水的流向,一般沿着褶皱轴部或倾向方向流动。
1.2 断裂构造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
断裂构造是岩层受外力作用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构造形态。断裂构造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导水通道,如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等,地下水易沿此通道快速流动;二是形成隔水边界,如封闭性好的断层,可阻断地下水的流动。在断裂构造区域,地下水往往呈带状或脉状分布,且水质易受断裂活动影响而发生变化。
1.3 侵入岩构造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
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到地壳中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侵入岩构造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浆侵入的方式、规模及冷凝后的岩石特性。一般来说,侵入岩体边界清晰,与围岩接触带常发育裂隙系统,成为地下水的重要储存和运移空间。同时,侵入岩体的坚硬性和不透水性往往导致地下水在岩体周围形成局部承压水或自流水。侵入岩体的化学成分还会影响地下水的水质。
2 不同地质构造下水文地质特征的对比分析
2.1 地下水赋存条件的差异
在褶皱构造区域,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显著受岩层弯曲变形的影响。褶皱轴部岩层紧密挤压,透水性差,形成天然的隔水屏障,而两翼岩层则因挤压程度较轻,层间裂隙和构造裂隙发育,成为地下水的主要赋存空间。这种赋存方式使得褶皱构造区域的地下水分布相对分散,水量虽稳定但不易于集中开采。相比之下,断裂构造区域地下水赋存则更为集中且易于获取。断裂构造通过形成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带,为地下水提供了高效的储存和运移通道,使得地下水在断裂带附近富集,形成水量大、易于开采的地下水富集区。而侵入岩构造区域,地下水的赋存则更多地依赖于岩体接触带和裂隙系统的发育情况。侵入岩体的坚硬性和不透水性使得地下水在其周围形成独特的储存环境,水量大小受岩体规模和裂隙发育程度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赋存特征。
2.2 地下水运移规律的差异
褶皱构造区域的地下水运移受岩层倾斜方向和褶皱形态的严格控制。地下水主要沿层间裂隙和构造裂隙缓慢流动,形成相对稳定的地下水流动系统。这种运移方式使得褶皱构造区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较为平缓,但也会导致地下水更新速度较慢,水质保持时间较长。断裂构造区域则完全不同,地下水沿断裂带快速运移,形成明显的水文地质单元。断裂活动不仅增强了地下水的连通性,还加速了地下水的循环速度,使得地下水动态变化更为剧烈。此外,断裂构造还会成为地下水与其他含水层之间的天然通道,促进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侵入岩构造区域的地下水运移则受岩体形态和裂隙分布的综合影响。地下水在岩体接触带和裂隙系统中会形成局部循环,也会通过裂隙网络与其他含水层相连通,形成复杂的地下水流动系统。
2.3 水质特征及水动力作用的差异
不同地质构造背景下,地下水的水质特征和水动力作用表现出显著差异。在褶皱构造区域,岩层化学成分相对稳定,地下水的运移路径较长,因而水质受到外界影响较小,通常呈现均一的水化学特征。然而,若褶皱轴部存在特殊矿物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会导致局部水质变化。断裂构造区域的地下水水质则更易受到断裂活动的影响,断裂不仅改变了物理和化学环境,还会通过引入外部水源或改变流动路径对水质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断裂区域的水动力作用强烈,流动速度快,有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但也增加了污染治理的难度。在侵入岩构造区域,地下水水质会因岩体化学成分的溶解作用而呈现特定特征,富含硅酸盐的岩体会释放硅酸根离子,导致水呈碱性,而富含硫化物的岩体则会引发酸化。这些水质变化影响地下水的使用价值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时,侵入岩区域的水动力作用也表现出独特性,如局部承压水和自流水的形成,以
及地下水在岩体中的缓慢渗透和扩散。
3 实践应用与对策建议
3.1 加强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特征的关联性研究
在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工程建设实践中,深入理解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特征的内在联系至关重要。这要求不仅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还需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项目中。通过高精度地质勘探、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手段,实时掌握地质构造的变化及其对地下水文地质特征的影响,为地下水资源开发、水利工程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机制,促进地质学、水文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特征关联性研究的深入进行。
3.2 制定差异化的水文地质勘察与管理策略
针对不同地质构造背景下的水文地质特征差异,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勘察与管理策略是提升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的关键。在褶皱构造区域,应强化层间裂隙和构造裂隙的勘探工作,利用先进的物探技术和钻探手段,精确查明裂隙的分布规律及导水性,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提供数据支持。在断裂构造区域,则需重点关注断裂带的导水性和隔水性特征,通过详细的断裂带调查与监测,评估其对地下水流动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地下水保护与开采方案。对于侵入岩构造区域,则需深入研究岩体接触带和裂隙系统的发育情况,评估其对地下水储存与运移的贡献,科学规划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3 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首先,应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地下水资源的产权归属和保护责任,加大对违法开采、污染地下水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科学的保护与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同时,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地下水资源的浪费。还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地下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通过分析不同地质构造下水文地质特征的差异,本文揭示了地质构造对地下水赋存条件、运移规律和水质特征的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制定差异化的勘察与管理策略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地质灾害预防及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未来需深入研究地质构造与水文特征的相互作用及演化规律,以支撑地下水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魏彦恒,郭军锋. 煤矿水文地质特征与地下涌水出规律研究[J].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23(19):193-195.
[2]王天文. 中兴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分析[J]. 低碳世界,2020,10(9):98-99. D
[3]李朗,黄晓燕,何伟,等. 水文地质单元交界区潜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分析:以泰州市区为例[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6):2265-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