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原有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发展;预期效果
一、海绵城市建设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城市硬化路面所占比例越来 越大,土壤原本的渗透、存储性能降低,加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前雨洪管网设计不对等,严重破坏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由此也引发一系列水文效应。2013年,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谈到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随后,海绵城市的概念孕育而生,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
以深圳为例,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30多年快速发展过程也给深圳带来不,少问题和挑战:地表硬化面积占比不断提高,城市地表径流量增加约1.3倍,汇流时间缩短,峰值流量增大,而河流短小、基流量小、降雨分布不均等“先天不足”,进一步加剧内涝频发、水体黑臭、土壤涵养能力丧失、城市生态退化等“城市病”。2004年起,深圳开始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推广:先后在深圳大运中心、东部华侨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万科中心、建科大楼、南山商业文化中心、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等示范项目中,因地制宜地采用了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植被草沟及自然排水系统等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设施,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生态、节水效益。2009年12月,市政府决定全面加强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管理工作,要求各有关职能部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规划和技术标准,严格按照相关规划加强对各类建设项目的管理,并以光明新区等地为示范区,开展积极实践。2016年4月,深圳市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提出在全市重点发展片区、旧改集中区、具备海绵改造条件的区域等24个区域,复制和推广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形成的做法和模式,整体带动全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虽然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迅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建设过程相对粗放
设计或施工过程中精细化程度不够致使海绵城市难以充分发挥效果。比如个别项目海绵体标高比周边市政道路更高,降雨容易直接径流到市政道路上,致使吸纳雨水能力偏低。再比如个别项目溢流井标高设置过低,海绵体吸纳的雨水很容易溢流进入市政管网,导致蓄存效果难以充分发挥。还有一些项目存在下凹式绿地下凹程度不够、路缘石开口正对雨水篦等问题。另外,施工过程中,植被、种植土、砾石层、透水盲管以及透水铺装等材料的规格以及质量也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材料以次充好,各工艺流程把控不严时有发生。
2、项目后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各地政府将海绵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但考核仅限于海绵城市新增面积数,至于项目建成后,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产生了多少效益,能否覆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尚缺乏成熟配套的评价考核体系
3、缺乏对公众的有效宣传引导
部分公众错误的认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每逢下雨积水,总会通过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否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果,造成较大舆论压力。必须澄清的事实是:不管采用哪种办法,城市内涝的防治始终是有一定标准的;如果遇到超过设计标准的暴雨,仍然会发生内涝。海绵城市的建设当然无法杜绝内涝的发生,但可以减少内涝的次数和缓解内涝严重的程度。另外,所谓“城市内涝”的双重概念也必须向普通民众澄清。一般认为对于“积水深度在15公分以上、积水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积水面积达到1000m2以上”的情况才认为是内涝,这实际上与普通民众的认识不同。因此,一开始就要解释清楚,避免带来政府出台政策不严密、工作口径反复的感觉,这样对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也是一个好事。
三、海绵城市发展展望
海绵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根本改变的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排水理念,从原来的管道“快排”模式变革为生态排水模式。在海绵城市这个大理论体系中,我们需要各种思维的碰撞,需要集体智慧的升华。在后续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可从如下几方面进一步改进完善。第一,进一步研究海绵城市内在机理,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更为坚强的理论基础。第二,进一步研究透水铺装、下渗土壤、排水盲管等材料的改良优化,相关工程技术措施的改进,使得海绵城市效果更为显著。第三,强化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流程管控。在相关规划审批工作中加强对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内容的审查,形成规划管理常态。及时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规程,使海绵城市的设计更加因地制宜,除了能起到海绵效果,还能和周边环境自然融合、交相辉映。加强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质量把控,重点关注项目竖向设计、径流组织、隐蔽工程结构质量。加强对运行维护责任单位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建成设施能长效运行。进一步研究海绵城市建设效益评价体系,方便更好地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总结,进而能更好指导我们后续的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第四,加强社会宣传、推广力度,通过政策标准宣贯、优秀项目经验分享、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海绵城市认知与参与度。
四、结束语
对于海绵建设事业而言,是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的,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向前走,在摸索中总结经验教训,着重解决国内现存的问题,如城市内涝、洪涝灾害、国内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稀缺、水质普遍差以及水污染严重等情形。纵使目前海绵城市的建设初具雏形,然而我们不能居功自傲,而应保持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对待其建设事业,通过不断的努力奋进,研究探讨及在建设中实践操作,才能真正使我国的海绵城市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并逐渐打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03:1-7.
[2]柯善北.破解“城中看海”的良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解读[J]. 中华建设,2015,01:22-25.
[3]王东辉.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4]奈杰尔•邓尼特.雨水园: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田建林,张柏.园林景观水景给排水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