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期的多学科护理合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24
/ 2

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期的多学科护理合作

王丽平王晓如

鹤壁市妇幼保健院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458030

摘要:探讨了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期内的多学科护理合作问题,一是分析了多学科护理合作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包括跨学科协作的广泛性、个性化护理的精准性以及康复过程的动态调整性等特点。随后指出了当前实践中存在的沟通机制不畅、资源分配不均及患者参与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及提升患者参与度等优化对策。研究旨在为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耳鼻喉科手术;康复期;多学科护理合作;沟通机制

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患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耳鼻喉科手术后的康复护理已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康复期作为手术后的关键阶段,对于患者生理机能的恢复、心理状态的调整以及社会功能的重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耳鼻喉科手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且患者个体差异较大,传统的单一学科护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康复需求。因此多学科护理合作(MDT)应运而生,成为提升康复效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旨在深入分析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期内的多学科护理合作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期特点

(一)跨学科协作的广泛性

在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期的护理实践中,跨学科协作的广泛性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特点体现在多个层面:一是从专业领域的角度来看,耳鼻喉科手术后的康复不仅仅局限于手术本身,而是需要外科、内科、康复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互补。每个学科以其独特的专业视角和技能,为患者的全面康复贡献力量。二是在团队协作方面,跨学科护理团队通过定期会议、病例讨论等形式,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和决策的协同一致,确保了康复计划的全面性和针对性。这种广泛的跨学科协作不仅丰富了康复手段,还提高了康复效果,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护理服务。

(二)个性化护理的精准性

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的康复过程具有高度个体化差异,因此个性化护理的精准性成为提升康复效果的关键,这一特点要求护理团队在制定康复计划时,必须深入了解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以及生活方式等个体差异因素,以便精准识别患者的具体康复需求。基于这些个体化信息,护理团队能够运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确保康复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康复过程的动态调整性

耳鼻喉科手术后的康复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康复过程的动态调整性至关重要,这一特点体现在康复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需要护理团队密切关注患者的康复进展和生理指标变化,以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问题。通过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评估工具,护理团队能够实现对患者康复状态的实时跟踪和动态评估,为康复计划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当患者出现康复效果不佳、并发症风险增加或心理状态波动等情况时,护理团队能够迅速响应,灵活调整康复计划,包括调整康复措施、优化康复环境、加强心理支持等,以确保康复过程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二、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期存在问题

(一)沟通机制不畅

在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期的多学科护理合作中,沟通机制不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各学科团队之间信息共享的障碍和协作流程的断裂。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科的专业背景和术语差异,导致信息传递时出现理解偏差或遗漏,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缺乏统一、高效的沟通平台和流程,使得各学科团队在康复计划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等关键环节中难以形成有效协同,影响了康复过程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二)资源分配不均

在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期的多学科护理实践中,资源分配不均是一个显著的问题,这一现象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均。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分布不均,导致某些关键岗位的人员短缺,而另一些岗位则出现人员冗余。其次是物资和设备的分配问题。康复过程中所需的医疗设备、康复器材及辅助用品等资源的分配,往往受到医院整体资源状况、科室间竞争及患者需求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科室或患者难以获得充分的资源支持[1]

(三)患者参与度低

在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患者参与度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患者对康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足,以及对康复过程的主动参与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患者在康复初期往往面临疼痛、不适及心理压力等多重挑战,导致其对康复信息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受限,难以充分理解和掌握康复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部分患者缺乏对自身康复责任的认知,将康复过程完全寄托于医护人员,缺乏主动参与康复的意愿和动力。

三、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期优化对策

(一)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

鉴于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期多学科护理合作中沟通机制不畅的现状,构建一个高效、顺畅的沟通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机制需涵盖信息共享、决策协同及反馈调整等多个环节。一是应建立跨学科的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康复数据的实时传输与整合,打破“信息孤岛”,确保各学科团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患者的康复信息。二是明确沟通流程和责任分工,定期举行多学科团队会议,就康复计划的制定、执行及评估等环节进行深入讨论与协商,形成统一的决策意见。最后建立反馈调整机制,对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进行及时梳理与解决,不断优化沟通流程,提升沟通效率。通过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可以促进各学科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为患者的全面康复提供有力保障

[2]

(二)合理配置资源

在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期的多学科护理合作中,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确保康复效果的关键,这要求医院管理层及护理团队在资源分配上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一是应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统筹规划与调配,根据各科室的实际需求及患者的康复特点,合理配置专业护理人员和康复技师,确保关键岗位的人员充足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二是优化物资与设备的配置,建立科学的物资管理制度,确保康复所需的医疗设备、康复器材及辅助用品等物资供应充足、质量可靠。同时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提高其使用效率和寿命。此外还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不同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康复资源支持。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学科护理合作的优势,提高康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三)提升患者参与度

在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提升患者参与度是增强康复效果、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这要求护理团队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激发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一是加强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宣传册、视频等多种形式,向患者普及康复知识,使其了解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基本的康复技能。二是建立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方案,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其中,如设定康复目标、制定康复时间表等。同时加强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干预,减轻其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增强其康复信心。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康复APP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康复指导和交流平台,促进其与其他患者、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与分享。通过提升患者参与度,可以激发其内在动力,促进康复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康复效果[3]

结论

耳鼻喉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期的多学科护理合作是提升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沟通机制不畅、资源分配不均、患者参与度低等问题。通过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患者参与度等优化对策,可以进一步推动多学科护理合作的发展,为耳鼻喉科手术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精准、高效的康复服务。

参考文献

[1]汪德清,冷寒,龚雪瑶,等.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对鼻咽癌围手术期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6, 29(011):121-122.

[2]周霄.每一次突破,都是为了让患者更好生活——访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王德辉教授[J].康复, 2024(3):26-28.

[3]张金桃.颅底侵入性头颈肿瘤的手术治疗及护理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7(4):2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