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绵阳 622760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疾控中心检验细菌性食物中毒效果。方法:收录2021.8——2024.8期间疾控中心收录的12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致病菌检验方法及检验结果。结果: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致病菌检测结果显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及真菌感染较为常见,检出率均>30%;以不动杆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较为少见,检出率均<10%。结论:基层疾控中心所收录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为主,疾控中心应强化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采样技能及检验技能,进一步提升病原菌检出率,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治疗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基层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检验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摄入了含有致病性细菌及其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传染性强,且往往在短时间内影响大量人群[1]。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革兰氏菌、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通过污染食物,如肉类、乳制品、蔬菜水果等,进入人体后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人体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及时检测与防控显得尤为重要[2]。基层疾控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职责,在食物中毒防控中,基层疾控中心不仅负责监测和调查食物中毒事件,还承担着对疑似食物中毒样品的采集与检验工作。研究收录2021.8——2024.8期间疾控中心收录的12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致病菌检验方法及检验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120例2021.8——2024.8期间基层疾控中心所收录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性别组成结构为61例男性和59例女性;年龄区间介于10-67岁,求取平均值(37.70±11.57)岁。
1.2方法
1.2.1现场调查
在处理食物中毒事件时,检验人员会进行一项详尽的现场调查,以确定事件的根本原因。这项调查包括对受害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仔细观察,识别可能的病原菌,以及对可疑食物的来源和可能的传播途径进行深入了解;检验人员对受害者进行血尿常规检查,以获取更多的生理数据支持;综合调查以初步判定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类型,并确定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重点样品。
1.2.2样品采集
在处理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时,首先需对可能受污染的食品残留、呕吐物以及肛拭子等关键样本进行细致的采集工作,如果现场未能找到上述样本,应进一步检查冰箱内壁、相关烹饪工具及餐具等潜在污染源,并从中采集样本。对患者进行静脉血液样本的采集,若初次培养结果显示为阴性,则需考虑进行多部位、多次的样本采集,以确保检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非目标微生物的干扰,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1.2.3检验方法
增菌:将剩余的食物样本或呕吐物的培养液置于特定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随后,将这些培养后的样品均匀地涂抹在培养皿的平板上,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检测;对于肛拭子样本,通常会先进行稀释液的适当增菌处理,然后直接将处理后的样本涂抹在平板上。
优势菌观察:对于液体样本,直接进行涂片处理;而对于固体样本,则需先与生理盐水混合并磨匀,随后再进行涂片;完成涂片后,样本被施以革兰染色技术,通过显微镜观察,研究人员依据细菌的染色反应、数量以及形态特征,来确定优势菌的存在。
分离培养:首先按照国家标准GB/T4789-2003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对于分离效果不显著的样本,可采用血浆凝固酶平板进行目标菌分离。
生化试验:采用数码法进行细菌检验,包括弧菌科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系统、肠杆菌科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系统、rRNA第I超科细菌数值编码鉴定系统、API细菌鉴定系统等。
血清学凝集试验:对样品进行常规血清凝集试验,若生化反应、培养特性、形态同某种细菌相符,但血清凝集结果不符时,建议使用不同生物制品或不同批号血清进行对照。
1.3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患者致病菌检验方法及检验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需数据计算借助SPSS22.0软件,检出率为计数资料,以频数及构成比描述,x²检验。计算结果判定:P<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致病菌检测结果
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致病菌检测结果显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及真菌感染较为常见,检出率均>30%;以不动杆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较为少见,检出率均<10%。详见表1
表 1分析患者致病菌检测结果(n,%)
病原菌 | 菌株数 | 构成比 |
革兰阳性菌 | 44 | 36.67% |
革兰阴性杆菌 | 41 | 34.17% |
真菌 | 38 | 31.67%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23 | 19.17% |
人葡萄球菌 | 14 | 11.67% |
不动杆菌 | 9 | 7.50% |
铜绿假单胞菌 | 8 | 6.67% |
表皮葡萄球菌 | 6 | 5.00% |
3、讨论
基层疾控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预防、控制和消除疾病的重要职责,在食物中毒防控方面,基层疾控中心不仅负责日常的食品安全监测,还承担着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快速响应和调查处理[3]。基层疾控中心通过检验,及时识别出食物中的致病菌,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食物中毒的潜在风险,为公众提供安全保障。且基层疾控中心还负责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从而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公共卫生防线。
研究数据显示,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致病菌检测结果显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及真菌感染较为常见,检出率均>30%;以不动杆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较为少见,检出率均<10%。在分析不同类型致病菌的检出率时,发现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的感染检出率均超过30%,这表明这些类型的细菌在食物中毒事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高检出率可能与这些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普遍存在、较强的生存能力和快速繁殖能力有关[4]。相比之下,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均低于10%,可能是因为这些细菌的生存条件较为特殊,或者在食物链中的传播途径相对有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基层疾控中心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和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同时也提示疾控中心需要加强对这些较少见致病菌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菌群的生态习性和感染机制,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防控策略[5]。
综上所述,基层疾控中心所收录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为主,疾控中心应强化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采样技能及检验技能,进一步提升病原菌检出率,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治疗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梅新红.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15):108-110.
[2]袁桢.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方法及其分布特点调查研究[J].临床研究,2022,30(04):190-193.
[3]周沼,靳乐雨,马宁.浅析基层疾控机构提高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能力的思路[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3):22-23.
[4]张雁雁.基层疾控部门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分析[J].临床研究,2021,29(07):137-139.
[5]梁鸿雁,曾利华,黄兰芳,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情况及微生物检验分析[J].医学信息,2022,35(2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