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精准扶贫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19
/ 2

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精准扶贫路径

王金云

652324********054X  8300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精准扶贫路径,分析了农村水利设施的历史发展和现存问题,阐述了精准扶贫政策对水利建设的影响,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重点关注政策支持和投融资机制创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准扶贫路径,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农村水利建设中的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问题,实现水利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旨在为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水利, 基础设施建设, 精准扶贫, 投融资机制

1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发展

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重要支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水利建设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成就。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水利建设以大规模兴修水库和灌溉渠道为主,为农业生产奠定了初步基础。70年代至80年代,农村水利建设重点转向中小型水利工程,着力解决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

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水利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这一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用水条件。

21世纪以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实施了新一轮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农村水利建设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河湖生态修复等工作全面展开,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1.2 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存问题

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导致许多地区水利设施老化严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据统计,全国农村地区约有40%的灌溉渠道亟需修复或重建,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增加了水资源浪费。

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是一大难题。部分地区存在职责划分不清、协调机制缺失等问题,致使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出现脱节现象。例如,某省调查显示,近30%的小型水利工程因管理不善而无法发挥应有功能。此外,技术人才匮乏更加剧了这一问题,许多基层水利站点缺乏专业人员,难以开展高效的运维工作。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同样令人担忧。传统粗放型灌溉方式仍广泛存在,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据相关研究,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3,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这凸显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紧迫性。

2精准扶贫在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

2.1 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为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政策不仅明确了水利建设的重点方向,还为解决长期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精准识别贫困地区的水利需求,政府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建设计划,避免资源浪费和建设盲目性。

在资金投入方面,精准扶贫政策引导了更多财政资金流向农村水利领域。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超过5000亿元,显著提升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这些资金的精准投放,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灌溉条件、饮水安全和防洪能力。

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水利建设管理机制的创新。通过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制度,明确了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户的责任,提高了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维护水平。同时,精准扶贫政策鼓励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建设,拓宽了融资渠道,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

2.2 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精准扶贫路径

精准扶贫政策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可有效解决农村水利建设中的资金短缺和管理不善等问题。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投融资机制,如引入PPP模式、发行水利建设债券等,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建立健全项目评估和监管体系,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技术支持是精准扶贫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如智能灌溉系统、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等,提高水利设施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利建设方案,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此外,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提高农村水利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

3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策略

3.1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制度保障

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精准扶贫路径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制度保障。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水利保障能力。这一规划为农村水利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指导。

在政策支持方面,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农村水利建设政策。例如,针对干旱地区,可以重点支持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对于洪涝多发地区,则可着重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通过差异化政策,实现精准扶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制度保障是政策落实的关键。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对于确保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的管理不善、维护不力等问题。例如,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让农民参与到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中来,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还能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

此外,创新农村水利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也是完善制度保障的重要一环。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工程数量和投资规模,而忽视了实际效益。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将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农民满意度等纳入考核指标,能够更好地引导各地政府提高水利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3.2 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创新投融资机制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项目建设。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金融机构应开发针对农村水利建设的信贷产品,如水利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等,提供长期低息资金支持。

探索互联网+融资模式,利用众筹平台为小型水利项目筹集资金。建立水权交易市场,通过水权转让、抵押等方式盘活水资源资产,为水利建设筹集资金。推广以工代赈模式,调动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降低工程成本。

完善农村水利设施投资回报机制,通过水费收取、经营性项目开发等方式提高项目收益。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设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吸引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进入。

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行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精准有效。加强部门协作,整合涉农资金,形成水利建设投入合力。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确保资金来源持续稳定。

参考文献

[1]孙广亚,张征宇.水利扶贫能否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考察[J].金融发展,2022,(01):107-120.

[2]杜浩,江海洋,王朝辉.安徽水利扶贫攻坚实践与乡村振兴提升[J].中国水利,2021,(1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