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碧桂园学校 广东省佛山市 528312
一、学生行为自律背景
在我校国际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且卓有成效,双班主任配置便是其中重要一环,且下学年会大力推广。作为第一个双班主任工作的尝试者,我深知,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学生行为自律的培养便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自律作为个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学生行为自律的内涵、意义以及培养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给其他双班主任一些启发。
二、学生行为自律的内涵与意义
1.学生行为自律的内涵
学生行为自律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方式,遵循学校和班级的规则、标准,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能力。自律不仅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和方法。学生需要具备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等能力,才能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2.学生行为自律的意义
学生行为自律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自律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自律的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习计划,按时完成作业,形成稳定的学习节奏。其次,自律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自我管理和控制,学生能够减少外界干扰,保持专注力,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此外,自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定和勇敢。最后,学生自律能让班主任工作腾出手来,抓大放小,将精力放在最重要的方面,管理工作更为轻松。
三、学生行为自律的培养策略
1.清晰的目标是导向
设定清晰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行为自律的首要步骤。开学初,我便制定了班级公约,明确了班级的常规目标;引导每个学生制定了自己的成长计划,明确了每个个体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我将这些制作成宣传牌贴在教室中,随时提醒学生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为什么想要。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会自我评估和调整目标,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时间管理是重点
时间管理是学生行为自律的核心。学生应该学会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计划,将学习任务和休闲活动合理分配,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首先,要让学生牢记每天进班、进教室的具体时间,特别是7:35,13:25,19:15这三个重要时刻要放大打印,置于教室显眼的位置,时刻提醒学生,形成他们身体深处的记忆和提醒。其次,我也督促学生制定时间表,监督他们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会根据自己选课和学习习惯的不同,调整时间管理计划,以适应不同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3.学生自我控制力是根本
自我控制力是行为自律的根本。学生需要学会抵制诱惑,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和分心,保持专注力,在我们的日常中,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其中具体的体现。我和家长保持及时、顺畅的沟通,共同设置奖励和惩罚机制,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比如我们一起制定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当学生成功抵制诱惑并完成任务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当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则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4.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手段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行为自律的重要手段。我们应督促、引导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定期复习和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等习惯。我也经常和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甚至经常帮助任课老师,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这些任务,起到良好的效果。这些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5.给予孩子自主权也是必须的
给予孩子自主权是培养自律性的重要方法。我们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权和决策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例如,让孩子自己决定学习的方式和节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大到班规的制定,体育节、戏剧节的方案,小到值日、大扫除的安排,教室环境的布置等。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生活,同时也能够培养了他们的自律能力。
6.积极的反馈是促进
积极的反馈对于培养学生的行为自律至关重要。当学生表现出自律的行为时,或者是学生自律表现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动力。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或犯错误时,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四、结论
学生行为自律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设定清晰的目标、制定良好的时间管理计划、培养自我控制力、提供积极的反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给予孩子自主权等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行为自律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自律性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更是为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质的公民。因此,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关注学生的行为自律培养问题。
陈金浪
2024年5月27日
参考文献:
1.《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作者:钟思嘉
2.《青少年心理学》作者:约翰·桑特洛克
3.《学生行为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作者:Thomas J. Zirpoli
4.《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作者:徐锦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