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中心小学,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可视化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同时,通过明晰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建立数量关系模型,使其在解题过程中能有清晰的思维路径。此外,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解法,进一步优化和改良数量关系模型,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基于此,接下来本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实施策略
引言;在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抽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量感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的基础。因此,探索如何将量感通过可视化手段在教学中具体化、形象化,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入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体积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阶段向学生提出一个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聪明的鸟吗?”这个问题不仅具有较高的开放性,还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讨论欲望。在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引出课程的关键词——乌鸦。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与乌鸦相关的基础信息,例如乌鸦的生活习性、聪明程度以及与人类的互动故事。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个经典的故事——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喝水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它不仅生动有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动手实践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为什么乌鸦往瓶子里丢石头就可以喝到水?我们也来试着往水瓶里放入石头,看看会发生什么。”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观察水面上升的现象,并思考其中的原理。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在趣味中理解体积和位移的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描述现象,例如:“水面上升了多少厘米?我们放入了多少颗石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新的数学知识,还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明晰解题思路,打造数量关系模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明晰解题思路,建立数量关系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策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并把握这一传统问题,首先,教师可向学生讲述“鸡兔同笼”这一问题在历史上的渊源,在古代数学领域,存在一个广为人知的问题,其渊源可追溯至《孙子算经》一书中,书中曾记载:在一个笼中,有两种动物——雉兔,它们的总数为三十五个头,九十四只脚,试求解雉与兔各自的数量?通过介绍这些背景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问题的起源和历史意义,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介绍完历史背景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实际应用场景。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问题中的各个元素。例如,可以问学生:“如果我们把鸡和兔子关在一个笼子里,怎样才能通过数头和数脚来分辨出鸡和兔子的数量?”这一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接下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具体数据,明确“三十五头”和“九十四足”的数学含义。通过简单的算术操作,学生可以发现,每只鸡有一个头和两只脚,而每只兔子有一个头和四只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已知条件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并逐步构建出数量关系模型。为了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这一过程,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或者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演示。例如,教师可以画出几只鸡和兔子的简图,标注上头和脚的数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数量关系是如何建立的。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代数方法来解答问题,通过列方程求解鸡和兔子的数量。
三、对比分析解法,改良数量关系模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解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并改良已有的数量关系模型。以乘除法混合运算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应用题,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有32块巧克力和5个盒子,每个盒子可以装下6块巧克力,请问5个盒子能够装下32块巧克力吗?”这个问题具有多种可能答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用乘法来计算,认为6×5=30,且30<32,因此5个盒子无法装下32块巧克力。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用除法来解决问题,认为32÷5=6.4,并且6.4约等于6,因此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5个盒子能够装下32块巧克力。面对学生得出的不同答案,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哪个答案是正确的,而应引导学生回归题目本身,分析答案不同的原因。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例如:“如果每个盒子只能装下完整的6块巧克力,那么剩下的2块巧克力应该怎么处理呢?”或者“如果允许每个盒子可以装下部分巧克力,那么这2块巧克力可以怎么分配?”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解答问题时要考虑题目的实际条件和假设。学生们会逐渐意识到,乘法和除法虽然都是有效的计算方法,但在应用到实际问题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解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量关系,改良已有的数学模型,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分析与探索,我们发现利用问题情境和对比分析解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应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持续改进教学实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鑫,沈丽萍.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探索[J].求知导刊,2024,(01):35-37.
[2]赵文婷.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开展路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5):106-108.
[3]韩雅平.基于"可视化"教学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实效分析研究——以种子课《克与千克》为例[J].新课程导学, 2023(27):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