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诊断Ⅱ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14
/ 3

新诊断Ⅱ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孙跃  刘春燕通讯作者

承德医学院

沧州市人民医院

摘要: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分泌相改变胰岛素抵抗,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从而导致血糖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生于成年。新诊断的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目前新诊断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新型药物的出现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基于此,本文章对新诊断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诊断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关键点

引言

Ⅱ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及免疫因素。胰岛β细胞的分泌的内源性胰岛素相对不足,各种原因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血糖水平持续升高,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命。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Ⅱ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提高了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一、新诊断型糖尿病主要的药物治疗

胰岛素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核心药物,主要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的作用机制是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从而降低血糖水平;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类新型降糖药物,通过模拟内源性GLP-1的作用,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等,从而发挥降糖作用;SGLT2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降糖药物,通过抑制肾脏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该类药物还具有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心血管保护等作用。目前已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延长内源性GLP-1的作用时间,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发挥降糖作用。

二、新诊断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中的常见问题

(一)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获益。

在新诊断T2D患者中,当HbA1c>9%或空腹血糖>11.1mmol/L或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时,应使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疗程推荐2周至3个月为宜。以空腹和餐后2h血糖达标,不以HbA1c达标为治疗目标。以空腹血糖≤3.9~7.2 mmol/L(70~130 mg/dl),非空腹血糖≤10.0 mmol/L(180 mg/dl)为目标。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包括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MDI)、胰岛素泵(CSII)和预混胰岛素每天注射2或3次的方案。各方案在血糖控制及糖尿病缓解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使患者更加获益。胰岛素可以使不同程度的高血糖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解除葡萄糖毒性;还能抑制脂肪分解,减轻脂毒性,抑制由于细胞及饱和脂肪酸引起的细胞凋亡,直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治疗时,可以使自身的胰岛β细胞“休息”,使残存胰岛β细胞的压力减轻,促进其修复。而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模拟或重建正常胰岛素分泌模式,更利于整体血糖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甚至正常的范围内,去除高糖毒性对自身胰岛β细胞的损伤,显著修复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分泌第Ⅰ期分泌相,可使约50%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临床缓解期,对未能获得临床缓解的患者也有助于简化其后续治疗方案。同时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二)胰岛素注射的依从性与心理障碍

胰岛素注射是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遇到依从性和心理障碍的问题。由于部分患者对胰岛素注射存在恐惧或抵触心理,或者因操作不当导致疼痛或不适,他们会减少或避免胰岛素注射,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长期的胰岛素治疗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会担心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社会的累赘,或者因病情波动而感到焦虑、沮丧甚至绝望。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对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三、新诊断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关键点

(一)个性化治疗方案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活动水平、饮食习惯以及胰岛素敏感性等因素,采用个体化治疗,确保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若目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数值+0.5%,选择生活方式干预。当HbA1c目标数值+0.5%<目前HbA1c水平≤目标数值+1.5%,可考虑启动单药物治疗。目标HbA1c+1.5%<目前HbA1c水平≤10.0%,可考虑生活方式干预+两种降糖药物治疗;当HbA1c>10.0%,且存在有高血糖症状或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风险,可考虑生活方式干预+胰岛素治疗。医生需要通过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和HbA1c,以及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来不断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众多临床中的研究结论表明,SGLT-i及GLP-1的可以同时降低HbA1c水平和保护相应靶器官,且这些优势与是否降糖和是否使用二甲双胍无明显联系。意味着T2DM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时,是否使用二甲双胍,都会有心肾获益。在为未确诊CVD或CKD的T2DM患者进行药物方案搭配选择时,不仅应以证据为基础,还需要考虑社会学因素,包括可负担性、健康需求、可用性、个人偏好和依从性。

(二)加强患者教育

医生需要教育患者了解胰岛素如何帮助控制血糖,以及不同类型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和使用时机。注射技巧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到胰岛素的效果,因此医生应指导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胰岛素笔或注射器,包括注射部位的选择、轮换以及注射深度等。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医生应教育患者如何使用血糖仪,以及如何解读血糖结果,并根据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医生还应强调定期进行HbA1c检测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反映过去两到三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有助于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医生应向患者介绍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并教育患者如何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来预防这些并发症。

(三)密切监测血糖水平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以避免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发生。医生也应定期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监测不仅限于在家中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还包括定期到医院进行HbA1c检测,这是一种反映过去两到三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有助于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通过日常的血糖监测,患者可以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特别是在饮食、运动、疾病或压力等情况下血糖的变化,从而更精确地调整胰岛素剂量。医生应教育患者如何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如果餐后血糖持续偏高,需要增加餐时胰岛素的剂量;如果出现低血糖,则需要减少胰岛素剂量或调整饮食。医生还应指导患者如何记录血糖数据,并在每次就诊时与医生分享这些信息,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治疗调整。

(四)关注患者心理健康

医生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长期管理糖尿病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许多改变,如定期注射胰岛素、监测血糖、调整饮食和运动习惯等,这些都给患者带来压力和挑战。患者会感到焦虑、沮丧或无助,尤其是当血糖控制不佳或出现并发症时。因此,医生不仅要在生理层面上提供治疗,还应在心理层面上给予支持。这包括倾听患者的担忧和感受,提供情感支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帮助他们找到应对策略。医生可以推荐患者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或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分享应对技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诊断的Ⅱ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有效药物和治疗策略被应用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疗中。需要注意的是,Ⅱ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规范地接受治疗和管理。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患者教育和管理,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创新的药物和治疗策略问世,为T1DM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参考文献

[1]吴宇欣,田浤,高向东.基于肠促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22,29(06):624-628.

[2]聂竹青.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22):125-128.

[3]施芳红,沈珑,许莉,等.我院复杂糖尿病药物治疗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上海医药,2022,43(21):3-4+17.

[4]柳晶,王金泉.糖尿病肾病药物治疗的现状和进展[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2,31(05):470-474.

[5]张珞妃,霍记平,赵志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选择[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2,20(09):11-17.

[6]韩勇.不同药物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临床研究[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2,32(04):52-54.

[7]李艳松.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异同[N].大众健康报,2022-08-18(006).

[8]薛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危险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08):33-35.

[9]李雪靖,高胜男,刘国强.己酮可可碱缓释片治疗糖尿病足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2,17(08):11-15.

[10]严利君,蔡明江,于丽,等.早期糖尿病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血糖波动比较[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5):103-105+109.

[11]李佳颖,钟智威,蒋红双.糖尿病肾病治疗进展[J].右江医学,2022,50(07):542-546.

[12]张玉,吕玉玉,冯霞,等.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认知、态度与依从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2,49(14):2678-2682.

[13]常伟,王洛妍,葛艳.糖尿病治疗药物经济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2,17(07):111-116.

[14]万玫,梁志金,朱建妹,等.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的研究概况[J].内科,2022,17(03):293-296+331.

[15]母义明,胡蓓.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2,20(0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