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阐释效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14
/ 2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阐释效应分析

孙梦雅

淮北师范大学滨湖校区 235000

摘 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是其内在逻辑与必然求。该转型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所精心构建的多元阐释体系之中,这一体系不仅为转型赋予了正当性基础,还深入阐述了其合理性的根源。具体而言,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广阔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动力可归结为三大维度:社会层面的现代化转型构成了转型的根本驱动力,意识形态的现代转型则直接推动了转型的进程,而人的现代化转型则是转型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与结果。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构建,既深度概括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征途上的不懈探索与经验累积,实现了理论层面的创新飞跃,又系统性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演进轨迹,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全面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愿景的深刻规划与蓝图描绘。此外,它还以社会主义中国的独特视角,为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范式,为全球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1]为其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方向指引。

一、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动因

首先,社会现代化转型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根本驱动力。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2]深层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原因和动力源于社会现代化[3]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这一过程的具体表现是现代性特质对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广泛渗透与深度融合,从而催生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性的社会形态。

其次,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转型则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历史时期,回顾现代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新文化运动犹如一股清流,将民主科学的旗帜高高举起,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人的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变迁根本驱动力。

最后,人的现代化构成了现代化进程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4]但社会主义的底色昭示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致的[5]在此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了对人现代化转型的深切关怀与引导,其设定的转型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不谋而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路径与节奏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产生与发展正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作用所以,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建构及其演化的枢纽,人的存在与发展形态的历史性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历史性转型的深层动因[6]

人的现代化转型需求随时代变迁而演变,这一过程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形成共振的态势。个体通过自我现代化转型,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契合,从而不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需求,实现形态上的转型与创新。又指明了新时代人的现代化转型的新高度。这些价值理念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目标设定,构建起一个以人为核心、框架

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本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7]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路径的探索,更是对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适应并引领新现代性变革的深刻思考。

新现代性是在此复杂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现代性理念与中国具体国情深度融合的产物,有学者精辟地指出新型现代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本质[8]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即是新现代性实践不断生成与深化的过程。新现代性通过批判与建构的双重逻辑,超越了西方现代性所遵循的资本扩张与分化逻辑,着眼于社会公共性的增进,坚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从而克服现代性的诸种矛盾并在更高的历史阶段上达致现代性分裂的整合[9]从而在中国社会中重塑现代性的面貌。

首先,批判逻辑。打破既有框架束缚,开启创新转型之路成为必然选择。此处的批判并非全盘否定传统之价值,而是在继承中寻求创新,旨在构建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桥梁。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关于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产生的特殊形态,都无疑是对过去社会的现代性内容的吸纳和转化的过程,并且也是对传统社会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剥离。而关于形式化转型,实际上是转型陷阱的一种体现,它具体体现在社会现代化外在成果的机械吸纳,而未能触及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实质性现代化转变,从而削弱了转型的实际成效,甚至可能侵蚀既有的转型成果。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其次,建构逻辑。建构逻辑作为现代转型不可或缺的另一半,与批判逻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转型的完整图景。建构逻辑聚焦于

的维度,即在批判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框架与体系。这一逻辑同样蕴含内外两个层面的深刻含义。从内部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是一场深刻的新质生成之旅,这一新质需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实践之中,逐步塑造出具有鲜明现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在这样的一个进程中,新现代性的引入与融合不仅是必要的,还需妥善应对由此产生的潜在风险与挑战。从外部视角审视,还更加深度的参与了其理论框架的构建,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求是,2023(2):4-9.

[2]李淑梅.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326.

[3]孙其昂,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336.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4.

[5]郝立新.中国式现代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4):15-22.

[6]杨威,丁丽.人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2023(8):26-32.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8]方兰欣,郑永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9-14+152.

[9]郗戈.“新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建设性维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4):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