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中心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摘要】目的 研究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本院心血管内科接受诊疗的共计20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体患者等分为两组对照研究。其中,对照组遵循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而观察组则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后的舒适度评价、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数据。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安全感、满足感及尊重感维度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病房护理、生活护理以及操作护理的具体评价项目中,观察组的评分亦表现出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进一步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整体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实践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展现出卓越的效果,能够有效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理念,进而显著提升患者的舒适度、优化护理质量,并有力提升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满意度;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治疗和护理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挑战性,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资源和医疗成本下,提高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成为当前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整合医疗资源,实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的护理服务,消除护理工作中的空白和漏洞,从而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旨在阐述在心血管内科患者诊疗过程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本院心血管内科接受诊疗的总计20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两组实验单元,每组各包含100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介于49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49±5.38)岁,病程范围在1.6年至8.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41±1.37)年;观察组内,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分布在48至79岁,平均年龄为(64.85±5.29)岁,病程区间为1.6年至8.9年,平均病程为(5.27±1.63)年;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及其家属均表示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其中护理人员遵循既定程序执行日常护理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注射、药物发放、生理指标监测等,并着重强调患者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此外,还负责向患者及其家属详尽介绍医院环境设施情况。
在观察组中执行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①构建职责明晰的护理小组体系,基于护理人员的能力差异性进行分组,确保新老成员合理搭配;②实行精细化排班策略,兼顾8小时标准工作时段与24小时连续值班机制,并灵活调配人力资源以应对就诊高峰期和夜班需求;③在患者入院阶段,高效协助完成各项检查程序,同时注重深度沟通并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通过分享成功案例提升患者的配合意愿,积极关注并适时疏导患者情绪,主动探询并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从而营造出利于康复的舒适病房环境;④针对不同患者特点前瞻性地分析潜在风险因素,协同医生团队制定紧急预案,并详尽记录用药治疗过程,及时向患者家属通报相关情况以实现共同监督;⑤强化夜间巡查力度,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发现问题即刻上报,并依托每日问题反馈机制、定期的质量考核以及奖惩措施,不断优化护理管理制度,有力驱动护理团队能力的整体提升。
1.3 观察指标
①舒适度:在干预两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舒适度的对比分析,具体评估指标涵盖安全感、满足感以及尊重感等方面的主观体验。
②护理服务质量:同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采用量化评价方法,让患者对其所接受的病房环境、生活护理及日常操作护理等方面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代表护理质量越优。
③护理满意度:通过运用医院自主研发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工具,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严谨的对比研究。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利用统计学P值衡量和评估本次实验探究的结果数据以及论证是否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安全感、满足感及尊重感三个维度上的主观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n(%)]
组别 | 例数 | 安全感 | 满足感 | 尊重感 |
观察组 | 100 | 91(91.00) | 80(80.00) | 83(83.00) |
对照组 | 100 | 77(77.00) | 94(94.00) | 95(95.00) |
x² | 4.157 | 4.879 | 4.480 | |
P | <0.05 | <0.05 | <0.05 |
2.2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在病房护理、生活护理及操作护理三个方面的质量评分均表现出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参见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x±s)
组别 | 例数 | 病房护理 | 生活护理 | 操作护理 |
观察组 | 100 | 92.50±2.51 | 91.60±2.50 | 93.30±3.50 |
对照组 | 100 | 86.61±3.42 | 85.83±2.89 | 87.18±4.25 |
t | 13.069 | 12.031 | 9.632 | |
P | <0.05 | <0.05 | <0.05 |
2.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服务在满意度评价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其统计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参见表3所示。
表3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n(%)]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护理满意度 |
观察组 | 100 | 53 | 45 | 2 | 98(98.00) |
对照组 | 100 | 42 | 43 | 15 | 75(75.00) |
x² | 5.039 | ||||
P | <0.05 |
3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护理工作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心血管内科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其患者群体通常面临病情复杂、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以及心理压力大等问题。因此,如何确保这一特殊患者群体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得到连续、协调和高效的护理服务,是当前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挑战之一。无缝隙护理管理(Seamless Nursing Management)理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强调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致力于消除或减少护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错误、交接疏漏及服务断层,从而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并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近年来,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有研究表明,在心血管内科实施护患无隙沟通服务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特别是在控制心绞痛发作、优化用药指导、提高遵医行为等方面表现突出。另外,通过完善转运流程、规范交接内容,无缝隙护理管理有助于急诊心血管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了因护理不当导致的不良事件。
本研究结果揭示,观察组在安全感、满足感及尊重感三项心理感受维度,以及病房护理、生活护理和操作护理三个质量评价方面,均表现出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水平(P<0.05),这些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的整体护理满意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实践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展现出了理想的效果,其通过以患者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有效地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护理服务品质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菁,尹莉,李淑娟. 无缝隙护理管理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2,17(16):135-137.
[2]杨欣欣,陈长英. 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24):4570-4573.
[3]李布明.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88.
[4]苏红英,徐长春,陈彩明.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中的应用[J]. 黑龙江中医药,2020,49(2):266-267.
[5]邬慧.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22):234,238.
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