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共体模式下石门县偏远地区急救培训一体化方案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14
/ 3

县域医共体模式下石门县偏远地区急救培训一体化方案应用

李佳颖   盛黎明

石门县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300

摘要:本研究依托石门县县域医共体模式下,针对偏远地区乡镇医院医护人员的急救培训一体化方案的实施情况与效果。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对比和深入分析,详细阐述该方案在提升急救能力、优化急救流程以及改善患者救治效果等方面的显著作用,同时探讨方案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为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县域医共体;石门县;偏远地区;急救培训;乡镇医院医护人员

引言:随着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有序推进,构建高效、协同的偏远地区急救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县域医共体模式旨在整合县域医疗资源,提升整体服务效能,其中急救服务的优化至关重要,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急救培训一体化方案,以满足偏远地区居民对优质急救服务的迫切需求。

一、县域医共体模式下急救培训的背景与意义

1.偏远地区急救服务现状

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距离上级卫生机构相对较远,急救反应时间较长,医疗资源匮乏等原因,很多高危急重症患者错过了最佳急救时间,有数据统计死亡地点构成比中,死亡发生在家中的比例占到 39.13%,而发生在急诊室及医院病房的总共为 25.63% 【1】。急救工作面临诸多难题,如急救人员数量短缺、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急救设备与药品配备不足,导致急救效率低下,患者等待救治的时间漫长。由此可见,大部分死亡病人在发病时不能及时赶到医院或进行正确急救。故正确、及时、规范的早期处理,可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为下一步治疗奠定良好基础,提高边远农村卫生应急能力迫在眉睫【2】。

2.县域医共体模式的优势与成效

据统计,截至 2023 年底,全国超过80%的县域已开展医共体建设,急救培训作为关键环节备受关注。《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县级医院作为急救培训的核心力量,其培训范围广泛覆盖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有效增强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县域医共体模式整合了县域内的医疗资源,构建了统一的急救网络。通过统一规划、调度和培训,显著提高了急救服务的整体效能,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提升了急救成功率。然而,当前县域医共体模式下的急救培训仍存在诸多挑战。牵头医院会定期到基层院区举办讲座等培训,并提供查房、问诊等服务,22.16%的人没有参加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牵头医院组织的相关培训活动,超过80%的人认为医共体的施行有助于他们提高专业技术水平【3】。同时,培训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不足,难以契合基层医疗的实际需求。

成立医疗集团是落实党中央健康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是贯彻省、市医改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初心使命。石门县医疗集团于 2019 年由县人民医院牵头,联合县妇幼保健院、乡镇中心卫生院等 16 家医疗机构组建而成。集团组建后,我院发挥牵头医院的“龙头”作用,团结带领所有成员单位全面深化“人事制度、医疗服务、财政投入、医保支付、薪酬制度”等改革,履行好牵头医院的职责,努力帮助集团成员单位改善管理,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共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切实让老百姓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二、急救培训一体化方案的规划与设计

本次调研以网络问卷形式展开,共发放 366 份问卷,且全部收回。经 EXCEL 数据统计与筛选,排除 23 名非医务人员,最终获取 343 名医务人员的有效问卷。

问卷分析结果表明: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的人员占比达 94.17%;接受过专门胸痛知识培训的人员占 79.01%;完全了解心肺复苏(CPR)正确操作步骤的人员占 82.8%;知道如何处理突发性心脏骤停的人员占 88.63%;会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人员占 55.98%;完全了解卒中症状和紧急处理流程的人员占 38.19%;参加过专门卒中知识培训的人员占 58.31%;完全了解常见伤口处理方法的人员占 60.93%;完全了解骨折紧急处理方法的人员占 52.19%;完全了解海姆立克急救法的人员占 72.59%;知道如何处理突发性过敏反应患者的人员占 83.97%;完全了解烧伤急救处理方法的人员占 81.92%;知道急救包中必备物品的人员占 78.72%。在急救培训方式的选择上,现场指导教学占比 94.17%,视频课件教学占 72.3%,网络互动教学占 61.22%,情景角色扮演教学占 59.77%,书本文件教学占 58.6%,

该方案的目标为:打造高效的县域医共体急救服务网络,显著提升急救响应和救治效率;大幅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确保急救操作的精准性和规范性;强化各急救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配合,优化急救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优化培训内容:结合县偏远地区群众就诊情况,以及问卷调查数据,结合接诊接诊相关数据,培训内容涵盖卒中、胸痛、创伤、烧伤、海姆立克、CPR、AED使用等;引入脑卒中的溶栓治疗、胸痛患者的紧急处置流程等先进的急救技术;注重新型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的正确操作与维护。

创新多元化培训方式:有研究显示从事健康管理的医护人员中,高达 68%的急救知识源于学校课本,而通过自学和培训更新知识的人员仅分别占 26%和 6%【4】。开展模拟演练,运用高仿真模拟人创设逼真的急救场景,进行实战化操作训练;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借助网络传送视频课件分享优质教学资源,方便医护人员自主学习。刘爱花等【5】的研究表明,在医供体模式下,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会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显著提高了培训效果。与培训前相比,培训后基层医务人员的急救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均大幅提升(均 P<0.01)。

三、培训方案的具体实施与推进

1.组建专业培训师资团队

选拔县人民医院经验丰富的急救专家和骨干,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培训师资队伍。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熟练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

深入调研乡镇医院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域差异、人员构成和现有医疗条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和教学计划。确保培训内容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针对性,能够切实解决基层医护人员在急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强化实践操作指导

定期派遣培训师资深入乡镇医院,进行现场示范和手把手指导。及时纠正学员在操作中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解答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4.举办多样化培训活动

牵头医院定期到基层院区举办讲座、培训课程和实践操作演练,并提供查房、问诊等现场指导服务。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案例分享等活动,激发学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2017 年 3 月我院成立胸痛中心,2018 年通过认证,与十二家乡镇卫生院签订协作协议,开展培训宣教,推进远程心电、会诊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进行胸痛及相关急救知识讲座、演练、健康讲座、义诊等。通过胸痛中心急救体系,为急性胸痛患者救治赢得时间。在基层建立规范化胸痛救治单元,意义重大,提高了山区胸痛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

2017 年 3 月 4 日,我院“卒中中心”挂牌成立,2019 年通过湖南卒中联盟认证。近年来诊疗技术发展迅速,能开展多种手术,2023 年全年 DNT 中位数低于国家要求。配备专门康复治疗师,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院领导重视,推动多科室协作,打通急救绿色通道,开展溶栓取栓工作。卒中中心坚持防、治并重,有专业管理师和志愿者,常年开展义诊义治、宣教培训等,降低了脑卒中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

在急救培训方式选择上,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现场指导教学为 94.17%,视频课件教学为 72.3%,网络互动教学为 61.22%,情景角色扮演教学为 59.77%,书本文件教学为 58.6%。现场指导培训备受青睐,能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员积极性与参与度,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保障教学效果和质量【6】。

四、培训效果与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急救培训和一体化方案的实施,研究发现参与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得到了明显提升,急救反应时间明显缩短,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整合和利用。同时,医护人员对一体化方案的认可度也较高,普遍认为其有助于提高急救效率和质量。

(一)数据收集与统计

全面收集培训前后乡镇医院的急诊接诊关键数据。培训前,月均急诊接诊人数为55.7人,本院救治率为45.2%,转医共体牵头医院人数27.3人;培训后,月均急诊接诊人数增至67.8人,本院救治率为61.3%,转医共体牵头医院人数25.1人本院救治率显著提升。

(二)特定疾病救治效果对比

详细对比培训前后脑卒中、胸痛等特定疾病患者的救治时间、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培训前,脑卒中患者平均DNT时间35分钟,培训后缩短至29分钟,其中最短DNT时间为12分钟;根据国家胸痛中心数据平台石门县人民医院上报的数据ACS患者院内死亡率在降低,由2021年的7.79降低至2023年的2.22%。

(三)医护人员考核与评价

通过严格的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客观评估医护人员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结果显示,培训前的合格率为73.12%,培训后显著提升至89.07%。孙娟娟等【7】的研究显示乡村医师在进行培训前掌握的急救知识平均分为(65 ± 23)分,乡村医师进行培训后的平均分为(72 ± 22)分;乡村 医师在培训前掌握的急救技能平均分为(61 ± 16)分,乡村医师进行培训后的平均分为(72 ± 13)分。

五、讨论与展望

1.一体化方案的优势与价值

资源整合与共享,充分发挥石门县人民医院的龙头引领作用,实现医疗资源在县域内的合理配置和共享。通过将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针对性与实效性,根据乡镇医院的实际需求和薄弱环节,定制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和方案。确保培训工作有的放矢,切实解决基层医护人员在急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持续改进与创新,建立了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优化。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保持培训工作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2.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工学矛盾协调,部分医护人员工作繁忙,难以全身心投入培训。为此,应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弹性化的培训模式,减轻医护人员的学习压力。培训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偏远和薄弱地区乡镇医院的培训资源投入,包括师资力量、设备设施和教学资料等。促进培训资源的均衡分布,缩小地区之间的急救能力差距。培训内容更新与拓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急救理念的更新,持续优化和拓展培训内容。确保基层医护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急救知识和技能,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急救场景。

县域医共体模式下偏远地区急救培训一体化方案的应用对提升偏远地区急救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加强医疗资源整合,提高急救效率。建议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培训方案,加强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结论

县域医共体模式下的偏远地区急救培训一体化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提升基层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保障居民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和挑战,仍需持续完善和创新,进一步优化培训体系,加强资源保障,为推动县域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静. 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卫生经济, 2020, 39(02): 71-73.

[2] 赵红梅. 农村地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9, 39(08): 534-537.

[3]王 琼 梁泰林 姜金兰 李志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下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 及对策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114-116

[4] 谢桃, 李文华. 健康管理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调查[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5):735-736.

[5] 刘爱花, 黄清, 甘永雄. 基层医务人员对急救能力的认知情况和培训效果分析[J]. 浙江医学, 2022, 44(20).

[6]张敏.PDG联合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24,3(1)156-158

[7]孙娟娟,邹 莹,李 萍.墨玉县乡村院前急救现状及乡村医师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前后效果分析[J].新疆医学2023(10):1193-1197.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县域医共体模式下偏远地区急救培训一体化方案应用研究,课题编号为2023XJ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