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锁骨骨折患者术后上肢静脉血栓的干预与护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13
/ 2

老年锁骨骨折患者术后上肢静脉血栓的干预与护理探讨

蒋小娟  陈冬梅

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龙泉  610199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锁骨骨折患者术后上肢静脉血栓的干预与护理方法:本次研究采取2023年6月~2024年7月收入的90例老年锁骨骨折患者,采取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两组均采用基础预防,观察组增加上肢静脉血栓干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第一天和术后第三天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D-二聚体结果:术后第三天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D-二聚体,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锁骨骨折患者术后上肢静脉血栓采取干预护理效果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血浆凝血酶血清D-二聚体

【关键词】老年锁骨骨折;上肢静脉血栓;干预与护理

锁骨骨折,这一骨骼创伤,其主要诱因在于外界环境的强烈撞击作用[1]。在老年人群中,由于机体功能的自然衰退与骨质密度的降低,他们成为了锁骨骨折的高发群体,这一现象在临床实践中尤为显著[2]。针对锁骨骨折的治疗,医疗界普遍遵循复位固定与手术干预相结合的原则,旨在通过精确的复位与稳固的固定手段,辅以必要的手术操作,以期达到骨折部位的有效愈合。本次研究选取观察组45例老年锁骨骨折患者中开展,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第一天和术后第三天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D-二聚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采取2023年6月~2024年7月纳入的90例老年锁骨骨折患者,采取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45例采用基础预防+常规护理,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平均40~81岁,平均(60.5±2.52)岁;观察组45例采取基础预防+上肢静脉血栓干预护理其中,男性25,女性20例,年龄平均42~80岁,平均(61.3±1.28)。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基础预防+常规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固定防止二次受伤,患者基本恢复后进行康复训练。

观察组采取基础预防+上肢静脉血栓干预护理:①每日遵医嘱为患者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剂量精确控制在2000至4000单位之间,可有效遏制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潜在威胁。②观察患者病情,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尤为重视对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血清D-二聚体浓度及血常规等关键标志物的严密监控,同时,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观察,特别是对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手术切口非预期渗血以及泌尿系统与消化道的潜在出血迹象,以全方位保障治疗的安全边界与实效性。深入的临床观察同样不可或缺,我们需细致观察患者术后上肢的色泽变化、肿胀程度、温度波动、动脉搏动的稳健性以及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以此作为评估病情动态变化的可靠依据。③康复训练,在功能恢复的维度上,加强对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日常指导与激励,强调卧床休息与功能性康复训练相辅相成的重要性。医护人员需深入阐释预防深静脉栓塞与强化功能性锻炼的迫切性与益处,以缓解患者因手术而产生的紧张心理,激发其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的热情。合理的功能训练不仅能促进上肢静脉血液的有效回流,加速组织的新陈代谢进程,更能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为患者的全面康复奠定坚实基础。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术前第1日与术后第3日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进行了精确的检测。

1.4统计学分析

SPSS21.0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第一天和术后第三天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D-二聚体

术后第三天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D-二聚体,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第一天和术后第三天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D-二聚体(x±s

时间

组别

例数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12~16(s)

血清D-二聚体

<1.0(㎍/ml)

术前第一天

对照组

45

15.12±4.15

4.41±1.94

观察组

45

15.33±4.21

4.44±1.82

t

-

0.258

0.081

P

-

0.796

0.935

术后第三天

对照组

45

13.13±2.10

0.3±0.49

观察组

45

9.23±0.11

0.1.±0.37

t

-

13.373

4.812

p

-

0.000

0.020

3.讨论

在老年锁骨骨折患者的群体中,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往往伴随着心脑血管等基础性疾病的共存。这种复杂的健康状态导致患者体内的血液长期处于高凝异常状态,极大地提升了锁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

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与器官功能普遍经历着退行性变化,血液输出量明显减少,进而造成静脉系统内血流阻力的攀升,使得肢端血流动力学已呈现出明显的异常特征[3]。手术过程中,血管壁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一因素无疑加剧了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此外,老年患者术前活动的较少、手术时长导致的长时间仰卧体位、以及术后长时间的卧床静养,共同作用下使得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缓

[4]。加之老年患者群体中动脉硬化、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普遍存在,进一步促使血液呈现高凝倾向。手术过程中的麻醉与创伤,会促使组织因子释放至血液中,这些因子直接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血液的高凝状态甚至直接导致血栓形成。同时,手术创伤引起的组织水肿会对静脉回流构成障碍,进一步激活凝血机制,促使血栓的形成[5]。本次研究中,术后第三天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D-二聚体,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于老年锁骨骨折患者术后上肢静脉血栓采取干预护理效果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和血清D-二聚体,值得广泛运用。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锁骨骨折患者术后上肢静脉血栓采取基础预防+干预护理效果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和血清D-二聚体,值得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薛青梅,胡月,张凤. 预警风险护理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 中外医疗,2024,43(3):167-170.

[2] 潘胜红.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J]. 基层医学论坛,2024,28(6):69-71.

[3] 田茂星. 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 现代养生,2024,24(9):679-681.

[4] 张帅,牛慧珠. 下肢骨折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后的护理探讨[J]. 中国伤残医学,2024,32(1):103-106.

[5] 包浩月,马跃瑞,席梅荣. 快速康复护理结合中医护理在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3,37(5):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