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学区学校
摘 要:本文从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角度分析了小学数学错题本的使用原则。在正确使用错题本的基础上,论证了数学纠错过程的教学指导策略,提出了及时发现问题才能找到学习方向、理性分析原因并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办法、常见错误和习惯性错误必须反复练习并检查反馈等建议。旨在发挥错题本的数学思维纠正作用,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质量和正确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纠错过程;错题本;使用方法
本研究是针对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对这些错误进行总结和归纳,制作出一本错题本,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和解决学习困难的教学方法。正确使用错题本,可以发现问题,可以记录问题,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纠错。如果学生的错误思维习惯已经形成,就有必要开展相应的强化训练,从纠正错误思维的角度强化记忆,并达到提高解题正确率的效果[1]。鉴于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小学数学错题本使用原则及纠错过程的教学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1 小学数学错题本使用原则
使用小学数学错题本需要从发现问题、记录问题、解决问题三个角度进行。只有将这三个环节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利用错题本成为提高自身数学能力的有力工具[2]。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使用错题本时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确保它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1.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学生在做数学题目时容易出现各种错误问题,如计算错误、概念理解不清等。部分学生往往用“粗心大意”对自身的错误进行概括。这就导致其不断地重复犯错。事实上,只有学生正视自己在解题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才能避免“重复出错”现象的产生。使用错题本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记录下来以便后期复习和解决。
1.2记录问题
只有记录并时常回顾,才能让学生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记忆,助力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学生对于错题的记录并不仅仅只是“记下来”,而应根据所犯的错误进行分类。可知,在使用错题本时,学生应该将自己做错的题目和出现错误的原因详细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系统地总结错题,还可以在后期回顾中更好地纠正错误问题。更可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1.3解决问题
让学生的“学”能成为“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解决学习中、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教育的目标。使用错题本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错误问题,并提高数学水平。针对相同类型的错题,学生可以通过多次重复练习、师生互动交流、查阅数学资料等多种方式逐步解决问题,并避免重复犯错。而针对不同类型的错题,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典型进行归纳,并进行重复练习从而有效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2 正确使用错题本基础上的数学纠错过程教学指导策略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比如计算错误、概念理解不清等,这类错误是比较普遍的。使用错题本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记录下这些错误,帮助他们善于总结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3]。但是使用错题本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纠正错误思维和错误解题方法。
2.1及时发现问题才能找到学习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理解和思维误区,才能帮助学生纠错,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逻辑。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全面观察。与此同时,教师应认真检查学生的作业,并用心归纳典型的错误思维。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为例,常见的错误思维有:没有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规则、数量概念混淆、题目理解错误等等。比如,学生没有掌握进位、借位等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导致做题出错。或者在做加减法时没有很好地理解数量概念,导致对基本的计算程序不理解,无法正确计算结果。再如,没有仔细阅读题目,导致理解错误,从而得到错误的答案。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错误理解和思维误区,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纠正和补充。首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练习题目,从而让学生“暴露”错误。教师让学生尝试不同类型的加减法计算,以便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要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就不能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应检查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计算过程。因此,在学生完成练习以后,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检查,还应要求学生解释解题思路、展示计算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再次,通过针对性的诊断测试,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数学认知水平,更好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最后,通过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相互理解自己对加减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错误和误区。进而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理解和思维误区,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
2.2理性分析原因并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办法
不同学生的误区原因可能不同。学生是独立的、各不相同的个体,其思维生活方式、认知水平、认知发展阶段、已有的经验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是不同的。教师应理性分析错误原因,才能找到问题根源。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办法,从而对错误问题产生深刻认知,减少同类型错误的发生频次,继而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逐步强化。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为例,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错误理解或思维误区。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混淆,学生没有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差异,导致认为两者形状相同。再如,面积计算方法不正确,学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不熟悉,可能会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用于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或者误认为两种形状的面积计算公式相同。
针对上述错误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理性分析,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办法。其一,可以创设演示样例。通过绘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样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种形状的定义和差异,帮助学生避免将两者混淆。其二,可以适当增添练习题目。教师可以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提供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检查答案的正确性来发现问题。其三,必要时可以制作认知量表调查。通过询问学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从而更好地发现存在的认知误区。其四,应当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认知和思考方法,从而对错误问题产生深刻认知,减少同类型错误的发生频次。进而通过理性分析错误原因,教师可以更科学地制定纠错方案,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方法,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2.3常见错误和习惯性错误必须反复练习并检查反馈
让学生反复练习相关的题目或者场景,可以巩固正确的认识和思维方式。通过检查学生的反应和表现,确认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和偏差也非常重要。当学生经常出现同类型错误,则已经产生了错误思维的长期习惯,此类问题最为棘手,建议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强化思维认知的效果,加大习题检查反馈的比例,帮助学生纠正数学逻辑思维。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学生可能会出现分数大小的混淆、分子分母的概念混淆、分数计算规律不熟悉等一系列问题。建议数学教师可以应用不同形式的题目进行错题训练。通过多样化的题目的练习,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最终找到自身的思维盲点,从而有效改正自身的习惯性的、错误的认知。然而,习惯性错误的改变是相对困难的。因此,教师应付出巨大的耐心,并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每个练习题目,避免出现马虎粗心的错误。教师应该及时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目,并及时给出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发现错误问题和习惯性错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解决办法。与此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误和习惯性错误给予不同的纠正和辅导。进而通过反复练习和检查反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常见错误和习惯性错误,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和分析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错题本使用原则,应遵循发现问题、记录问题、解决问题的客观学习规律。在正确使用错题本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本班学情,采取相应的数学纠错过程,以此来加强教学指导,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建议数学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才能找到学习方向,理性分析原因并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办法,但是针对常见错误和习惯性错误,必须反复练习并加强检查反馈,以此来改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问题的辨识、对错误解题方法和错误思维的全面纠正。
参考文献:
[1]商莲莲.浅谈利用小学数学错题资源提升学习效率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5):106-108.
[2]陈佳芬.“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有效订正策略研究[J].新教育,2023(S1):12-13.
[3]石永飞.容错 融错 荣错——议小学数学错题干预策略[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1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