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个必须坚持”精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10
/ 3

以“六个必须坚持”精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

赵欢

中共宁国市委党校  讲师  242300

内容提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深刻领会其原创性贡献,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最为根本的就是要牢牢把握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才能更好的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要义,更好的融会贯通、指导工作。

关键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阐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立场、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深化对“六个必须坚持”的认识,是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

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铺就了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的艰辛之路。改革建设时期,以孔繁森、牛玉儒、黄大年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改革一线挥洒青春、贡献才智。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2]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畏艰险、踔厉风发的力量源泉。

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意识形态曾经对我国社会意识产生较大影响,不仅在学术界“西方理论”大行其道,社会上也出现了“唯国外论”的倾向,这种思想上的倾向,根源在于缺乏自信,进而无法自立。民族自信、国家自立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久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动力。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曾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今天,这些成就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3]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这就是一部自信自立的奋斗史。

二十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就明确指出,过去五年我们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过去十年,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战略性举措和变革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焕发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我们向着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断迈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让中华民族再次行进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前列。就此而言,何以自信自立,就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历史性的成就与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

守正创新与“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脉相承。守正守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不倚,创新创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日新月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是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

[4]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既要结合中国实际,又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两个结合”才能确保党的性质宗旨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初心使命不动摇。随着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无论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还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都要把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从国情出发采取有力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和新中国的建国史,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即便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也始终以“陆地”作为参照物,没有在奔腾浪花中迷失方向。结合党校工作而言,新时代党校高质量发展也要坚持守正创新,“党校姓党”是永恒信条,实事求是是党校校训。高质量发展始终要把党校定位作为出发点,着眼于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国内外大局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创新开展教学、科研、咨政工作,增强党校课堂的吸引力、号召力、感知力。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5]坚持问题导向的第一步是要发现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比起自然环境中的问题,要更为复杂,往往是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擅于梳理问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堆里找到“牛鼻子”,作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时,为更好的解决乡村发展、城乡融合等问题,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全域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千万工程”历经20年三个阶段,如今已成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优秀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关乎道路方向的重大问题,找准症结、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

发现问题的目标是要解决问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要发生变化。也正是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个切入口突破,通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到居民身边的衣食住行,点点滴滴、事无巨细地展开各项工作,才能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科学指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思想方法。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就指出:“现在,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刀突进。”[6]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是紧密相连的综合体系,不能单就某一方面搞改革,否则会产生牵扯、拖拉,严重时会造成体制机制的冲突和内耗。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把各方面的工作综合考量、系统考量,确保国家制度在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系统观念在治国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检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时要求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化发展;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生态修复中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进行综合治理、整体修护……等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无论是实现十四亿人口的共同富裕,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亦或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都需要在系统观念的指导下深入开展各项工作,要加强前瞻性、全局性规划,深化整体性、战略性布局,以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共进推动过国家现代化进程。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的宏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从《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里,孕育形成了兼容并包、亲仁善邻的宽广格局。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将胸怀天下的治国理念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美好生活,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成果。根据环球网的数据,2000年至2011年,中国共为51个非洲国家援助了1673个项目,援助总额约750亿美元。

[7]中国积极参与并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已宣布77个有关发展中国家暂停债务偿还。针对非洲地区经济水平、医疗水平较低的情况,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向50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交付医疗援助物资、派出7个医疗专家组,接下来将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帮助非洲国家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发挥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声明,中国的现代化,不走战争、殖民、掠夺的老路,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以自身发展更好的推动世界发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胸怀与担当。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合肥: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103.

[2] 张彦.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纵横)——深刻学习领会“六个坚持”之一[N].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6日(第09版).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合肥: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67-68.

[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0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3

[7] 人民网.统计报告估计中国十年间援助非洲达750亿美元.2013.05.08.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508/c70731-21401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