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 济南250109
【内容摘要】通过对晕动症这一病症概述和对防治晕车症的药物研究现状的总结和讨论,旨在为晕车症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晕车症;研究现状
随着自动驾驶和虚拟视觉技术的普及,晕动症的影响更加广泛;在长远航作业领域,晕动症防治面临新的挑战。但一些常用药物的副作用,令晕动症患者极为困扰。因此,防治晕动症新药物的开发和利用极为迫切。
一、晕动症概述
晕动病(Motion sickness),亦称作运动病,又称晕车症,指的是当个体处于被动运动环境中,面对直线或角加速度变化时,由于定向与平衡功能的紊乱,所引发的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的一系列应激反应[1]。当前庭系统过度活跃,通过植物神经元影响身体各部位时,可能导致眩晕、恶心、呕吐、冷汗及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引发脱水与休克。根据所处环境和运载工具的不同,晕动病可细分为晕船、晕车及空间运动病等。尽管中医古籍对晕动病无直接记载[2],但后世多将其归类于眩晕范畴。中医将晕动病的病因分为内因与外因两类[3],身体内部根源在于髓海匮乏、气血虚损以及痰浊阻塞,这些内在因素构成了发病的基石。拥有这些内部状况的患者,更容易受到外部诱因的干扰,进而导致气机紊乱,升降失衡,最终诱发晕动病的发作。
二、研究现状
在当前的抗晕动病药物疗法中,多数药物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和组胺来调控前庭神经通路,从而发挥抗晕效果,并通过抑制呕吐中枢达到镇吐目的。然而,这些方法常伴随着一系列副作用和限制。以东莨菪碱为例,它作为一种经典的非选择性毒蕈碱型胆碱能受体(mAChR)拮抗剂,尽管在抗胆碱能药物中享有盛誉,但服用后患者可能出现嗜睡、视力模糊或头晕等不良症状[4],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因其强大的中枢活性[5],明显产生中枢抑制作用,进而引发困倦和嗜睡。另外,Drummond等人的研究报告指出,晕动病可能与脑内5-羟色胺水平的下降有关[6]。然而,有研究表明,尽管5-羟色胺3型受体拮抗剂被寄予厚望,但在实际应对晕船或实验诱发的晕动病时,其预防效果并不显著[7]。
对于长途旅行或长期远航的人群来说西药的这些副作用对身体影响更明显,尤其是对于军队影响更是巨大。鉴于常用抗晕动症药物的副作用和局限性,那些长期受晕动症困扰的人们渴望找到副作用小且疗效显著的新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中药逐渐受到人们关注。
中药主要通过外周途径对抗晕动病,例如生姜中的姜酚、姜酮、姜烯酮等成分已被证实具有卓越的末梢性镇吐效果。更重要的是,中药并无明显的中枢和前庭系统抑制作用,因此不会影响与前庭平衡能力相关的日常活动。同时,中药的用药安全性也为其在抗晕动症治疗中的应用增添了特殊意义。
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晕动病方面展现出确切的疗效。例如,《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小半夏汤,已被证实适用于晕动病的治疗[8]。此外,原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董俊兴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成功提取出生姜酚类提取物,并研发出具有抗晕止吐功效的软胶囊。这种姜素胶丸不仅抗运动病作用显著,副作用小,而且剂型稳定,为晕动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9-10]。据民间偏方与文献记载,将如生姜等具有抗晕动功效的中药贴敷于脐部,也能显著预防和治疗晕动病,有效缓解其症状。
国内研究较多的抗晕动中药制剂:生姜制剂、银杏制剂、晕复静、平安丹等。这些中药新药以及中成药的开发和利用,大大满足了市场需求。然而,这些中药的剂型大多以口服复方为主,涵盖了片剂、汤剂、丸剂、口香糖乃至吸入剂等多种形式[11-15],但在经皮给药系统的领域,其开发与应用尚显不足。
经皮给药制剂具有能避免首过消除效应、恒速释药、用药灵活、携带方便等优点,将中药以及中成药制成经皮给药如贴剂剂型,能更好的降低副作用。防治晕动症药物新剂型研发,为探究中药新剂型和药物防治晕动症提供新思路,且对研发和应用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抗晕动病药物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开发新剂型的抗晕动病药物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三、结束语
晕动症药物未来研究方向之一可以为研发无中枢抑制副作用的预防及治疗晕动症新药物,开发基于中医药理论和适用技术的新型防护措施和方案。相信随着技术设备的改进、对晕动症发病机理的深入、对中药资源的研究开发,研究治晕动症药物剂型将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有效地帮助人们克服晕动病的困扰。
【参考文献】
[1]王尔贵,薛龙增,张炳新,等.晕动病的病因及防治[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2,(04):276-279.
[2]薛昊,吉冬,陈仁寿.晕动病的中医病证考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6):2648-2650.
[3]高翔,马撒叶,魏本君.基于李东垣脾胃学说探析晕车症[J].甘肃科技,2022,38(19):83-86.
[4]徐子超,张玲,肖水凤,等.晕动症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OL].海军军医大学学报:1-7.
[5]钟桂香,严佳,贺全山.抗晕动病药物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0,29(6):747-749.
[6]BREY R L. Both migraine and motion sickness may be due to low brain levels of serotonin[J]. Neurology,2005,65(4):E9-E10.
[7]ZHANG L L,WANG J Q,QI R R,et al. Motion sickness: current knowledge and recent advance[J]. CNS Neurosci Ther,2016,22(1):15-24.
[8]许雪莲.晕动症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1(8):178.
[9]董俊兴,邹节明.一种生姜酚类提取物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CN104147557A[P].2014-11-19.
[10]董俊兴,邹节明.一种生姜酚类提取物质量检测方法.CN102680637A[P].2012-09-19.
[11]曾叶芝,郑新元,李美玲,等.泽泻汤合二陈汤水煎喷雾剂预防性干预晕动病对象的效果观察[C]//榆林市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医药研究论坛论文集(三).长沙医学院,2023:6.
[12]周彤.新蒲饮治疗晕动病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21.
[13]蒲昭和.速效救心丸防晕车[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03-31(005).
[14]周燕文,蒋伟哲,蔡光明,等.二天油防治晕车临床试验[J].广西中医药,2003,(03):52-53.
[15]廖德华.什么药物可以防止晕车?[J].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2017,(0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