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 610100
摘要: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戏曲艺术占有绝对的地位,戏曲艺术的历史十分悠久,是我国独特的文化传承,现在已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之中,传统戏曲的艺术文化在人们的参与中得到弘扬和传承。与此同时,也融入了更新颖的戏曲题材,内容不再只限于民间歌谣和传统的说唱艺术等这种最初的戏曲形式,戏曲内容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使得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在各个国家中引起较大的反响,并得到推广。本文对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与发展做出详细研究。
关键词:传统戏曲;声腔艺术;民族声乐
一、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吐字方面的融合发展
在传统戏曲声腔的演唱要求中,吐字发声是其中最为基本且最为重要的要求。戏曲声腔在演唱中讲究字正腔圆,在吐字上要求吐字准确且清晰,每个字之间在发音上必须清楚,避免出现混淆发音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戏曲中的情感以及剧情内容,使唱词也呈现出优美动听状态。例如:在程派京剧《锁麟囊》中“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这一句中,对于每一个字的演唱、发音都极高,对演唱者来说,为更好地做到字正腔圆,保证自己在吐字发声中的准确性,需要在日常的吐字和发声中,在发音上需要保持清晰,在声调上需保证准确性。同时,为保证在吐字上的准确性,更好地体现出人物性格特点以及情感表达,需要将较长的字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朗读,在收尾部分,需将音收好,避免出现拖沓,导致读音出现错误。因此,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在吐字和发声上保持清晰,吐字准确且收音精准,才能准确表达字音。同时,由于戏曲艺术在唱词和念白上讲究喷口,利用双唇在开合之间间隙,憋足一口气,在吐字时加大力度,利用双唇将字吐出来,并适当提高音量,可整体提升演唱的震撼力,提升观众的感染力。
在这一点上,民族声乐亦如此。在我国的民族声乐中,其对吐字发声的要求也很高,需要保证在吐字和发声中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才能提升演出效果。民族声乐在演唱的过程中,与戏曲艺术中的吐字发音要求较为类似,需要遵循五音四呼原则。在发声初始阶段,需准确发出辅音,在声母的发音上,需保证准确以及短小,并且还需保持生动和清晰。四呼指的是开口呼、闭口呼、齐口呼以及撮口呼,做好四呼可保证在元音的发音时较为准确。而在发声过程中,还需将四声准确发声,四声指的是汉字在音调中的阴平上去四种音调,由于其在发声上呈现抑扬顿挫以及高低起伏之感,准确发出四声也可为声乐作品增加韵律美。基于此,二者尽管在表现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演唱中,均需在咬字上严格遵循四声原则,防止由于咬字不清造成观众对词义出现混淆。戏曲声腔可借鉴声乐演唱中当发音并不符合四声相关要求时,适当增加一些装饰音的做法,不仅可起到正音的作用,更可以提升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二、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唱腔方面的融合发展
在戏曲声腔的演唱中,腔调占据关键地位,为更好地体现出戏曲声腔的特色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韵味,需要灵活运用润腔技巧,才能更好地提升戏曲声腔艺术的感染力,增强作品的渲染力。在民族声乐中,润腔技巧对于演唱者的要求极高,演唱者需要在表演的过程中利用自然且圆润的声腔来表达音乐中的旋律,给观众悦耳动听之感,更好地帮助观众体会到唱词中的美感。从润腔上来看,戏曲声腔在演唱中与民族声乐的润腔方式互相借鉴主要体现如下:
首先则是装饰性润腔。装饰性润腔包括倚音、滑音以及波音三种,在部分作品中,如某一段音乐旋律较为平淡,在韵味上欠缺,观众很难在听过之后留下深刻印象,便可在唱腔上适当增加前倚音或者波音,按照唱词的要求来行腔,使得原本平淡的韵律更为高亢激昂,民族特色更为浓厚。这就为戏曲声腔提供了一种创新方向,戏曲声腔在日常演唱的过程中,也可学习声乐这种演唱方式,来提升自身在表达上的高亢激越感,提升戏曲声腔的震撼力,带动整体演绎质量的全面提升。另一种润腔方式为节奏性润腔,其指的是利用节奏之前的对比以及节奏之间的变化,来更好地表达情感。在戏曲声腔中,节奏性润腔方式较为常用,由于在一段唱腔中很少利用同一种节奏从开始唱到结束,而是在节奏以及节拍总体保持均匀的节奏之上,利用逐渐变快或者逐渐变慢的方式,或者采取突然变慢的方式,来使得唱段呈现出层次分明之感。例如:戏曲中极为常见的先慢后紧、先催后撤以及大幅度撤慢等,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亦可借鉴并使用。第三种较为常见的润腔方式为音色型润腔,其指的是在演唱的过程中利用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润腔方式。在戏曲声腔中,哭音较为常用,合理运用哭音可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悲痛之感,提升作品的感染力。而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也可在需要表达强烈等情绪变化时利用音色性润腔方式,可起到极好的艺术效果,带动整首作品感染力的不断提升。
三、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气息方面的融合发展
在气息控制上,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传统戏曲,对气息控制的要求均极高。在运用气息上,均以丹田来进行发声,采用腹式呼吸的方式来进行。丹田作为气息的重要支撑部位,气沉丹田可使得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更为优美和细腻。因此,在学习传统戏曲以及民族声乐上,需要提升对于丹田运用的重视程度,合理应用丹田气息,提升自身在声带上的张力,保证自己的喉头部位稳定,加大声门挡气力度,合理控制共鸣腔,才能提升演唱质量。对于演唱者来说,需加大吊嗓以及喊嗓的学习,在由低音区转向高音区的过渡中,需做到气沉丹田,实现声和气的有机结合。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气息的控制与运用需与表演以及情感相融合,演唱的过程中需将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充分表达,才能提升作品的感染力。而在戏曲声腔的表演中,更需借鉴这一方式,借助戏曲表演者的气韵,做好气息控制工作,来灵活转换面部表情以及外部动作,更好地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传达情感。在戏曲声腔中,其将气和声的配合运用作为演唱的基础,需在演唱的过程中保持音色优美且能长时间演唱。针对于此,需长时间保持松弛圆润的嗓音并利用丹田之气进行发声,才能整体提升演唱质量,这就对气沉丹田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民族声乐中,其对丹田的要求较高,需利用腹部呼吸,并将气深吸入丹田之中,才能保证气息畅通,发出来的声音浑厚明亮,这也为戏曲声乐在发声方式上提供了参考。
四、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情感方面的融合发展
在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由于其来源于各个民族生活,在演绎中讲求情感运用。为更好地提升演唱过程中的画面感,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这就需要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情感,来形成画面,填补唱词中的空白之处。对于演唱者来说,需在日常演绎的过程中注重眼神的锻炼,将自己的情感运用眼神来进行表达,再结合自身声情并茂的表演方式,使得观众与演唱者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这一点上,戏曲声腔可借鉴民族声乐中对于情感的表达方式,结合气、声以及字,来服务于情感的表达,更好地创造人物。
五、结论
我国民族声乐演变至今,已形成自身鲜明的演唱风格与艺术特点。但是,在民族声乐发展中还需注意传统戏曲歌唱技术对其的作用,如评价民族声乐演唱的优劣往往以传统戏曲音乐方面的技巧和艺术特点为依据,如对其吐字行腔等要求,无不反映出了传统戏曲艺术和民族声乐歌唱技术之间的相互交融和传承借鉴关系。因而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应弘扬传统戏曲艺术的精神,提高民族声乐的艺术表达能力,使之能更好地满足文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汪洋.浅谈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借鉴与运用[J].明日风尚,2022(05):94-95.
[2]徐沛华,樊梦洁.民族声乐演唱中运用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的分析与研究[J].戏剧之家,2023(2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