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信息化运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06
/ 2

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信息化运用研究

张正

滁州市防汛抗旱物资储运站  安徽  滁州239000

摘要: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水文监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水利信息化手段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并提出完善水文监测网络建设、增强数据信息分析能力等对策,以期优化防汛抗旱工作各环节,全面提高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信息化运用水平。

关键词: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风险预警

引言: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促使近几年各地区频繁发生各种极端的恶劣天气事件,对当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将水利信息化与防汛抗旱工作相结合,有利于高效化、精准化开展防汛抗旱工作,提前预防潜在风险,进而减少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负面影响,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我国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1.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1.1水文监测系统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水利信息化技术发展愈加成熟,为防汛抗旱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其中水文监测系统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合理运用,可以利用与该系统相配套的监测设备以及分析功能,对水资源相关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处理,为科学规划防汛抗旱工作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水文监测系统运用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流量计、水位计等现代监测设备,对河流、水渠以及排水系统的水流速度、总量、水位变化实时监测,将所监测到的各项数据自动向水文监测系统传输,并通过分析该部分数据,实现水位异常变化发现及时性,洪水风险预测精准性[1]

(2)利用雨量计对目标区域的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等多方面数据自动获取和记录,目前所使用的雨量计不仅支持每分钟更新一次降雨数据,又能保证数据采集精度,能为洪水风险发生概率评估以及潜在诱发因素分析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3)借助信息共享与通信平台,将水文监测系统所获取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与公众传递。例如,在开展抗旱防汛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借助信息共享与通信平台,将洪水预警、干旱信息向公众实时发布,实现提前规避洪水、干旱风险,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2]

1.2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

集成处理与分析各种地理及环境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将其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有效运用,能为精准评估洪水风险以及实时监测干旱问题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运用,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与可视化功能,集成处理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等信息,并借助可视化功能以图形、表格、地图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复杂的数据信息,为抗旱防汛工作人员分析和使用数据提供便利。

例如,借助数据集成平台,实现防汛抗旱指挥决策可视化;在防汛抗旱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上述水利信息化手段优势,对气象、水文、地理等多源数据高效整合,为相关部门高效开展防汛抗旱工作与科学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搭建水文预报模型和经验模型(瞬时单位计算法),在此基础上对水旱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高精度模拟和预测,辅助工作人员完善洪水预报方案。并通过可视化指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将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地图、图表等形式展示,实现指挥决策的可视化[3]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洪水易发区精准识别,并通过分析所掌握的各项数据,如降雨数据、地形特征等,综合评估目标区域可能发生洪水风险的概率,以及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洪水风险进行模拟,为针对性制定和完善防洪措施提供科学依据[4]

    例如,搭建城市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即河湖一体化管控平台,实时掌握降雨期间各方面情况,如积水点、高强度降雨地区、应急队伍处置等,精准调度各项内涝处置工作的开展。实现排水设施“一张图”可视化管理、排水设施运行动态监测、线上线下一体化巡查养护、内涝应急调度指挥,满足城市排水信息化管理需求,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共治共建成效。

2.基于水利信息化的防汛抗旱工作优化对策

2.1完善水文监测网络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信息化运用效果,加快水文监测网络完善建设非常关键。在原有水文监测系统运用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先进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如具有高精度特点的水位和流量传感器,实现水文数据动态化监测,实时反馈被监测区域的水位变化、水流速度等方面情况,通过提高监测数据精度,扩大防汛抗旱工作覆盖范围[5]

此外,可在完善的水文监测网络支持下,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引入水利测雨雷达技术,搭建水利测雨雷达统一应用平台,打通“雷达建站-信号处理-雨量反演-山洪预报预警”全技术链条,实现“云中雨”监测与“落地雨”预警相结合,补齐补强雨水情监测预报“第一道防线”,对预测水位涨幅大的河流提前发布洪水预警,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和预见性,实现及时预警洪水风险预警。

2.2增强数据信息分析能力

由于受到气候复杂多变、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等因素影响,致使防汛抗旱工作难度明显提升;面对严峻的防汛抗旱形势,不断提升防汛抗旱工作中的数据分析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汛情监测和及时排查风险隐患,促进各项防汛抗旱措施精准落实,全面提高灾害防御应急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6]

例如,将各地区雨量站、水文水位站、视频监测站全部接入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整合气象、水务、政法、交通等信息数据,将平台汇聚的数据拓展应用到实际场景,强化实时数据上传、共享以及分析。并搭建全省共享、多元信息融合、预报模型多样化的洪水预报和干旱评估系统,将所掌握的数据导入该系统中,同时与历史数据对比,精确分析旱涝灾害发展趋势,全面加强洪水预报预警、干旱评估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潜在风险预见性,以保障防汛抗旱工作质效。

结束语:综上所述,防汛抗旱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将水利信息化合理运用于防汛抗旱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分析收集与监测到的各项数据,为细化防汛抗旱工作各个环节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提升防汛抗旱工作水平,同时也能为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康瑞. 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信息化的应用分析[J]. 水上安全, 2024, (04): 55-57.

[2]王莉, 赵爽. 水文情报预报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作用与应用[J]. 中国高新科技, 2023, (22): 152-153+157.

[3]刘同旭. 辽宁省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信息化的应用研究[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1, 49 (03): 186-187+217.

[4]郭显豪. 基于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探究[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1, 49 (08): 59-61+67.

[5]董华梅, 张淑婵, 史颖娟. 水利信息化在陕西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J]. 陕西水利, 2020, (11): 223-224.

[6]毛晓华.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探究[J]. 南方农业, 2020, 14 (21): 180-181.

作者简介:张正(1994-),男,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从事防汛抗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