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岩土工程特性的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04
/ 2

基于岩土工程特性的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贾宝成

130604198609121819

摘要: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性。岩土工程特性是决定地基处理方法选择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深入研究如何根据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如硬度、渗透性、压缩性等,来优化地基处理技术,以提升建筑物的基础质量和使用寿命。

关键词 :岩土工程特性;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一、引言

地基,作为建筑物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基础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地基问题层出不穷,如软弱地基沉降、液化、滑坡等,这使得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地基处理可以改善土壤的力学性能,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同时也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措施。

在过去几十年里,地基处理技术经历了从传统手段到现代科技的革新,如强夯、振冲碎石桩等方法的广泛应用,已经显著提升了建筑物的地基承载能力。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新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如微生物岩土技术逐渐崭露头角。这些新技术通过生物过程改善土体性质,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处理效果的可控性、环境影响的评估以及实施技术的标准化等。

二、岩土工程特性分析

在岩土工程领域,地基的性能受其组成、结构、物理力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这些特性决定了地基的稳定性、承载力和变形特性,从而对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和设计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详述不同岩土类型的工程特性,并探讨它们对地基处理策略和方法的影响。

土壤的颗粒大小和级配是决定其渗透性的重要因素。细粒土壤(如粘土和粉土)因其颗粒间空隙小,导致渗透性较低,容易产生渗透固结,如在饱和状态下施加压力,土壤会因孔隙水的排出而发生显著压缩。反之,粗粒土壤(如砂土和砾石)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土体内部水分排出快,压缩性较低。因此,对渗透性强的土壤,地基处理时可能需要考虑排水设施的设置,以加速固结过程;而对于渗透性差的土壤,则需要关注土体的排水条件,避免过快的固结导致的沉降。

土壤的压缩性是评价其在荷载作用下变形特性的重要指标。粘性土的压缩性较高,其在受压时会发生显著的孔隙水压力升高,导致压缩变形较大。在地基处理中,对于高压缩性的粘性土,常常需要通过预压或强夯等方法来提高其密实度,降低压缩性。而低压缩性的砂性土,虽然压缩变形较小,但在高荷载或湿陷性条件下,也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因此,处理时应更注重地基均匀性。

土壤的抗剪强度和稳定性也是地基处理中不可忽视的特性。土壤的抗剪强度取决于其颗粒间的摩擦和粘结作用,强的抗剪强度意味着土壤在受剪切力作用时能保持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在滑坡易发区或地震区,地基处理时可能需要采取如预应力锚杆、土钉墙等方式来增强土体的抗剪强度,防止失稳。

岩土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性质也对地基处理产生影响。例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作用下可能发生溶蚀,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此时,地基处理可能需要采用化学加固技术,如水泥浆液注入,以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微生物岩土技术在这种场合下,利用微生物活动产生的碳酸盐矿物沉淀,也能有效改善地基性能。

岩土的冻融特性在寒冷地区尤为重要。冻胀性土壤在冬季冻结时体积膨胀,导致地基上部产生应力,春季融化后又导致地面沉降,这种反复冻融过程可能对建筑物造成损害。地基处理时,需要考虑采用保温措施,如设置保温层,或者使用抗冻性能好的材料,如碎石垫层。

土壤的湿陷性也是地基处理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黄土、红土等具有湿陷性的土壤,遇水后会发生显著体积缩小,导致地基沉降。对此,地基处理可能需要采用排水降水、换土回填等方法,降低土壤的湿陷性。

岩土工程特性是地基处理设计和选择方法的基石。理解这些特性有助于工程师选择合适的技术,制定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现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结合地质勘察结果,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精细化处理,确保地基处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地基处理技术综述

地基处理技术是岩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一系列方法改善土壤的力学性能,以满足建筑物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本节将对常见的地基处理技术进行综述,包括换土法、加固法、预应力技术等,并分析其适用条件、优缺点及实际应用案例。

1.换土法

换土法,又称垫层法,是通过将不良地基中的部分或全部土壤替换为具有更好力学性能的材料,如碎石、砂或改良土,以改善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这种方法适用于软弱地基,如淤泥、粘土和粉质粘土。换土法的优点在于效果显著,处理深度可调,但缺点是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土壤开挖和弃土处理。例如,在深基坑工程中,常采用换土法来处理地下水位高、承载力低的软土层,确保基坑开挖时的稳定性。

2.加固法

加固法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增加地基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常见的加固方法有强夯法、旋喷法、水泥土搅拌法等。强夯法适用于砂性土和粘性土,通过重锤的冲击能量使地基土体颗粒重新排列,提高密实度,增加承载力。旋喷法和水泥土搅拌法则适用于软弱土和饱和粘性土,通过喷射水泥浆液或与土体混合,形成水泥土柱或水泥土墙,增强土体的抗剪强度。加固法的优点是处理效果持久,适用范围广,但可能引起周围环境的震动和噪声问题。

3.预应力技术

预应力技术,如预应力锚杆、土钉墙等,通过在地基中预埋带有预应力的钢筋或锚固件,提供额外的抗拉力,以增强地基的稳定性。预应力技术适用于斜坡加固、地基沉降控制和地震区的建筑物地基处理。其优点在于结构简单,适应性强,但需注意预应力的施加和释放过程,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滑坡治理中,预应力锚杆的使用可有效防止土体滑动,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4.振冲碎石桩技术

振冲碎石桩技术是一种通过振动设备将碎石打入地基,形成连续的碎石桩,以提高地基承载力。这种方法适用于软土地基,如淤泥和粉质粘土。振冲碎石桩的优点是施工效率高,对周边环境影响小,但需注意桩体的连续性和均匀性,以保证整体效果。在大型桥梁和高层建筑施工中,常采用振冲碎石桩进行地基处理,以提高承载力和防止沉降。

5.微生物岩土技术

微生物岩土技术,如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法,利用微生物活动产生碳酸盐矿物沉淀,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该技术在特殊环境下,如盐碱地和可溶岩地基中显示出潜力,但其实施方法、监测手段和环境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随着技术的成熟,微生物岩土技术有望成为未来地基处理的有益补充。

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工程需求以及环保要求进行综合考虑。每种技术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合理应用和优化是确保地基处理效果的关键。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基处理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以应对更加复杂和多变的工程挑战。

结束语

基于岩土工程特性的地基处理技术不仅能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还能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期待更多创新的地基处理方法应运而生,为岩土工程领域带来更大的突破。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地基处理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朱娜军. 岩土工程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及应用分析[J]. 低碳世界, 2024, 14 (08): 63-65.

[2]张庆庆, 李斯喆. 浅析城市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要点[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 (23): 175-177.

[3]张华. 岩溶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及地基处理方法探究[J]. 新疆有色金属, 2024, 47 (06):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