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了解疾病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02
/ 2

心力衰竭:了解疾病及治疗

西安市第一医院心内科 王晓红

心脏,作为人体的“动力泵”,日夜不停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然而,当心脏的功能受损,无法有效地泵血时,就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了解心衰的疾病特点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衰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一、了解心力衰竭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泵血”能力下降了,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

(二)分类

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1、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

2、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患者会出现下肢水肿、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全心衰竭则同时具有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症状。

按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1、急性心力衰竭发病急骤,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2、慢性心力衰竭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患者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出现乏力、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

(一)基本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

缺血性心肌损害: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心肌炎和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均可导致心肌功能受损。

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肌病、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等。

2心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使心脏在收缩时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从而导致心肌肥厚和功能受损。

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血管病、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心脏在舒张期需要接纳更多的血液,从而导致心脏扩大和功能受损。

(二)诱因

1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感染可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可使心脏的节律和收缩功能紊乱,加重心力衰竭。

3血容量增加:如输液过多过快、摄入过多钠盐等,可使心脏的前负荷加重,诱发心力衰竭。

4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可使心脏负担加重,诱发心力衰竭。

5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降压药、利尿药等,可使心力衰竭加重。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患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

端坐呼吸:为了减轻呼吸困难,患者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在夜间入睡后突然因呼吸困难而惊醒,被迫坐起,咳嗽、咳痰,严重时可咳粉红色泡沫痰。

2咳嗽、咳痰和咯血

咳嗽、咳痰是左心衰竭的常见症状,多为白色泡沫样痰。当病情加重时,可出现粉红色泡沫痰。

咯血多见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由于肺淤血导致支气管黏膜下静脉破裂出血所致。

3乏力、疲倦、运动耐量降低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患者会出现乏力、疲倦、运动耐量降低等症状。

4水肿右心衰竭患者可出现下肢水肿,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水肿多为凹陷性,常在下午或傍晚出现,休息一夜后可减轻。

5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右心衰竭患者由于胃肠道淤血,可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体征

1肺部体征

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是左心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随着病情加重,湿啰音可布满全肺。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可闻及哮鸣音。

2心脏体征

左心衰竭患者可出现心脏扩大、心率加快、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等体征。

右心衰竭患者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体征。

四、心力衰竭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

2控制饮食:患者应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水分,以减轻心脏负担。

3吸氧: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吸氧治疗,以改善缺氧症状。

4心理护理: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应给予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药物治疗

1利尿剂

作用机制:通过促进肾脏排尿,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的前负荷,从而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

常用药物:呋塞米、托拉塞米、氢氯噻嗪等。

注意事项:使用利尿剂时应注意监测电解质平衡,避免出现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并发症。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扩张血管,减轻心脏的后负荷,同时还具有抑制心肌重构的作用,可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

常用药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ACEI类药物;缬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等ARB类药物。

注意事项:使用ACEI类药物时可能会出现干咳等不良反应,如不能耐受可改用ARB类药物。同时,应注意监测血压、肾功能等指标。

3β受体阻滞剂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还具有抑制心肌重构的作用,可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

常用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

注意事项: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避免突然停药,以免引起病情反跳。同时,应注意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

4正性肌力药物

作用机制:通过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

常用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注意事项: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时应注意监测心率、心律等指标,避免出现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同时,洋地黄类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醛固酮的作用,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同时还具有抑制心肌重构的作用,可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

常用药物:螺内酯、依普利酮等。

注意事项: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时应注意监测血钾水平,避免出现高钾血症等并发症。

(三)非药物治疗

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作用机制:通过在心脏的不同部位植入电极,使心脏的收缩更加同步,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伴有心脏不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如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50ms等。

2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作用机制: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时,ICD可自动识别并发放电击除颤,预防猝死的发生。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有猝死风险的心力衰竭患者,如既往有心脏骤停史、室性心动过速等。

3心脏移植

作用机制: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健康的心脏移植到患者体内,替代受损的心脏,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经积极治疗无效、预期寿命小于1年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

五、心力衰竭的预防

(一)预防基础疾病

1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减少钠盐、脂肪、糖分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

2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坚持适量运动,可增强心脏功能。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可损害心脏和血管,应戒烟限酒。

4控制体重: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肥胖,可减轻心脏负担。

(三)避免诱因

1预防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避免着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患者。

2避免心律失常:积极治疗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避免心律失常加重心力衰竭。

3避免血容量增加:避免输液过多过快,控制钠盐摄入,避免水钠潴留。

4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

总之,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但它并非不可管理。通过综合性的治疗策略,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延缓疾病的进展,甚至实现病情的逆转。对于每一个心力衰竭患者而言,了解疾病、积极治疗、坚持管理,是通往健康生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