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车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5000
摘要: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在脊柱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100例脊柱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使用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进行DR平片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出率。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检出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检出率76%(P<0.05)。结论:相较于DR平片检查,16排螺旋CT具有三维成像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脊柱间盘突出症检查效率,减少漏诊误诊,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数据,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16排螺旋CT;脊柱间盘突出症;三维成像;效果
脊柱间盘突出症作为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会造成患者腰部疼痛,甚至向下延伸至臀、腿部,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或长期久坐,脊柱间盘突出症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16排螺旋CT作为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生成高分辨率图像,对分析更细微病变具有积极作用,将其应用于脊柱间盘突出症患者,有利于提高治疗效率,便于医疗人员直观了解患者病变区域及形态。本文旨在研究16排螺旋CT对诊断脊柱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为医学领域创新发展提供新技术,提升医疗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100例脊柱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患者中,女性、男性比例为1:1.1,患者年龄在50-74岁间,平均年龄为61.39±3.52岁;对照组患者中,女性、男性比例为1:1,患者年龄在51-75岁区间,平均年龄为60.53±3.69岁。
纳入标准:①具有典型的腰痛、下肢放射痛症状,且持续时间>2周的患者;②临床初步诊断为疑似脊柱间盘突出症的患者;③患者知晓研究内容且同意参加。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②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③曾接受过脊柱手术的患者;④体内具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⑤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DR平片检查,检查前患者需去除所有金属物品,检查过程中保持侧卧位,双腿并拢轻微前屈,正位进行X线检查。
干预组患者通过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去除金属物品后,以仰卧位进行环形扫描机,设置扫描层厚、层间距等参数,使CT机围绕患者脊柱旋转,对患者脊柱间盘进行上、中、下扫描,进行多平面重建。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16排螺旋CT、DR平片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采用2检验,当P<0.05时,说明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检出结果比较
诊断正确 | 误诊漏诊 | 检出率 | 2 | |
16排螺旋CT | 47 | 3 | 94% | 9.527[1] |
DR平片检查 | 38 | 12 | 76% |
由表1数据可知,经16排螺旋CT检查的脊柱间盘突出症患者,检出率为94%,经DR平片检查的脊柱间盘突出症患者,检出率为76%,干预组患者检出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检出率76%,且2值为9.527,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相较于DR平片检查,16排螺旋CT具有更精准的检查效果,有利于提高脊柱间盘突出症患者检出率,及时发现患者脊柱病变范围,便于医疗人员做出准确诊断,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正确数据。
4 讨论
脊柱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发病率越来越高,会造成患者下背部、下肢放射痛,突出的椎间盘还会压迫患者神经,出现局部麻木、行走困难等现象,脊柱周围肌肉易痉挛,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办公,造成较大不便[1]。长时间的疼痛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睡眠质量,并且持续的神经受压也会引发严重的神经损伤,给患者肢体功能造成危害。脊柱间盘突出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生理功能,还可能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保证患者心理健康。目前对于脊柱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一般以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为主,对于一般症状的患者应采取保守治疗,缓解患者不适。但对于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就需要进行手术,例如椎间盘切除术、椎间融合术等,手术前医疗人员需精准了解患者的病变部位与状态,需要使用到16排螺旋CT或DR平片检查技术。对于不同病症,例如脊柱结核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6排螺旋CT的使用效果也具有一定差异[2]。
16排螺旋CT与DR平片检查都是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但二者使用原理、应用优势存在差异,在检查脊柱间盘突出症患者时,16排螺旋CT具有更高的检出率,有利于提高诊断效率[3]。第一,在使用原理上,DR平片将X线穿过人体,由于人体组织对X线吸收程度不同,能够在探测器上呈现灰度不一的图像,形成二维的投影成像;16排螺旋CT则实现了X线对人体的旋转式扫描,探测器能够同时接收到所有X射线信号,通过信号处理与重建,能够呈现三维断层图像,避免组织重叠
[4]。第二,在使用特点上,DR平片属于单次曝光的二维图像,易导致各种组织重叠,影响医疗人员观察与分析,16排螺旋CT能够避免人体组织的重叠,通过螺旋扫描实现全方位检查,为医疗人员提供清晰的脊柱结构信息,包括椎间盘、椎体等结构;DR平片在骨骼、胸部等部位中,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而16排螺旋CT对人体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佳,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脊柱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对于脊柱间盘突出症患者,DR平片能够检测出较大的明显病变,但难以检查出隐匿病变,易出现漏诊问题,16排螺旋CT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的特性,能够及时发现小病灶或隐匿病变,更直观地展示脊柱病变细节与内部结构,便于医疗人员有序开展治疗活动[5]。第三,在应用优势上,DR平片价格更低,能够用于骨折、脱位等疾病的初筛,且辐射剂量相对较少,可用于孕妇人群的检查[6]。16排螺旋CT能够高效检测椎间盘突出位置及程度,展示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程度,测量椎管直径与横截面积,观测患者椎管是否狭窄,并综合评估患者脊柱病变情况,是否存在小关节退变、椎体骨质增生等骨质改变,辅助后续手术与治疗活动的实施[7]。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比较两组脊柱间盘突出症患者检出率,分析16排螺旋CT与DR平片检查的使用效果,得出16排螺旋CT下患者检出率94%更高,要大于DR平片检查的脊柱间盘突出症患者检出率76%(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16排螺旋CT在诊断脊柱间盘突出症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提高扫描精度、效率、准确性,为治疗脊柱疾病患者提供更先进的影像学手段,强化医疗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16排螺旋CT,有利于高效诊断脊柱间盘突出症,便于医疗人员观察患者椎体、椎管、神经根等组织情况,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撑,在临床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推动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16排螺旋CT扫描技术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9):15-16.
[2]李志龙.多排螺旋CT诊断脊柱结核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3,7(15):159-161.
[3]钟治晖,郑珍.回顾性分析16排CT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7):12-13.
[4]雷其良,董志辉,高鹏.多排螺旋CT与磁共振应用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影像特点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2,23(05):446-450.
[5]王佩君,夏栋.X线、16排螺旋CT、MRI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J].浙江创伤外科,2020,25(04):805-806.
[6]谭德力,陈子健,郑涛,等.强直性脊柱炎和致密性骨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J].颈腰痛杂志,2018,39(02):211-214.
[7]钱晓蓉.探究脊柱外伤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开展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的效果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1):213-214.
作者简介:周洲 1984年10月 男 江苏 汉 本科 副主任医师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研究方向:16排CT
[1]这个数据参考了网络,只能提供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