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中医医院 云南 曲靖 655400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联合无痛消化内镜下手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3.06——2024.05期间收诊的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70名。通过“随机分组法”分出常规组、实验组,每组35名。常规组予以无痛内镜下手术治疗,实验组联合中医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胃肠功能恢复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对比P<0.05。实验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低于常规组,对比P<0.05。结论:患者经无痛消化内镜下手术治疗与中医治疗胃息肉效果确切,胃肠功能恢复更快,建议应用。
【关键词】胃息肉;中医;无痛消化内镜;效果
胃息肉是指突出于胃粘膜表面的息肉样隆起性病变,较小时一般无异常症状,通过胃镜检查或胃肠钡餐造影才可发现。胃息肉绝大部分属于良性病变,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引起患者不适,出现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引起上腹部轻微疼痛与恶心,部分患者腺瘤性息肉有癌变风险。临床资料显示,胃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往药物治疗的作用并不理想,所以尽早手术治疗也是很多人的首选。无痛消化内镜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容易引发并发症,因此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从穴位贴敷角度改善患者的脾胃虚弱,起到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作用[1]。本研究围绕中医联合无痛消化内镜下手术治疗的具体表现展开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70名胃息肉患者纳入2023.06—2024.05分组研究,借助随机分组法平均分出常规组、实验组,执行不同治疗干预方案。所有患者符合《消化道息肉诊断防治》诊断标准,符合手术治疗指征,确定无凝血功能障碍,正常手术。
常规组:男患20名、女患15名,年龄值30-70岁,平均值(46.15±4.33)岁。实验组:男患21名、女患14名,年龄值31-68岁,平均值(47.00±4.17)岁。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常规组:首先调整患者体位并建立麻醉,探入内镜观察患者胃粘膜息肉的大小、位置,稀释肾上腺素后注入使其隆起,分离胃粘膜层和固有肌层,然后高频套圈器切割。实施氩离子凝固术,先摘除和切割息肉,将氩离子凝固器导管放在内镜上方,靠近病灶0.4cm处每次1-3s,直至病灶泛白将腔内气体抽出,使用热活检钳止血创面,无出血后撤出内镜送检息肉。
实验组:取患者大肠俞穴、神阙、足三里准备穴位贴敷,将没药、半夏、冰片、茯苓、乳香研磨成粉制成膏状使用,专治痰湿中阻证;将乳香、冰片、党参、没药、黄芪研磨成粉制成膏状使用,专治脾胃气虚证;将乳香、冰片、没药、黄连、丹皮制药,专治湿热证。每次贴敷5h左右,持续治疗3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胃肠功能恢复指标。
1.4统计
本次调查数据纳入SPSS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以()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率(n %)形式表示,分别通过T、X2检验,统计值(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治疗有效率比较表(n %)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常规组 | 35 | 16 | 11 | 8 | 77.14 |
实验组 | 35 | 25 | 9 | 1 | 97.14 |
X2 | 6.247 | ||||
P | <0.05 |
2.2胃肠功能恢复指标
实验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更低,P<0.05(见表2)。
表2: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比较表(,h)
组别 | 例数 | 肠鸣音恢复 | 首次排气 | 首次排便 |
常规组 | 35 | 40.05±3.99 | 48.68±4.20 | 55.90±3.43 |
实验组 | 35 | 29.75±4.05 | 28.48±3.00 | 40.05±3.22 |
T | 10.718 | 23.154 | 19.932 | |
P | <0.05 |
3.讨论
胃息肉作为良性胃粘膜局限性隆起病变,病理分型有三种,即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临床提供手术治疗为主,以无痛消化内镜十分有效,不仅操作简单且疗效可观,但预后可能受并发症影响。对此提出中医疗法,消除或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2]。穴位贴敷作为典型中医治疗技术,通过对相应的穴位外敷中药,通过穴位渗透药性达到治疗目的,其效用相比直接口服西药更温和同时兼顾疗效,针对患者的不同证型选药,如半夏、冰片、黄连等,促进胃表皮细胞血液循环,加速黏膜修复恢复胃肠功能,对促进患者康复有利[3]。
结果可见,相较常规组,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更低(P<0.05)。
综上所述,中医联合无痛消化内镜下手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冯正菱, 李俊. 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对胃息肉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24, 22 (03): 45-48.
[2]安玉秋, 王惠娟, 安玉鑫. 胃息肉中医体质、证型及病理类型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1, 29 (07): 520-523+528.
[3]唐伟, 马燕. 胃息肉病中医治疗概况[J]. 光明中医, 2019, 34 (21): 3374-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