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昆明市委党校,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昆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接着探讨在此过程中存在问题和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优化政策环境、提升教育系统的多元文化包容性以及强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策略与建议。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昆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
昆明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在民族构成和分布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和睦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各民族在地理分布上既有相对集中的区域,也有相互交融的地带,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社会风貌,这种丰富的民族多样性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提供坚实的基础。
1昆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分析
昆明高度重视党的民族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云南省关于党的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并积极推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
1.1突出政治引领
昆明在强化理论武装、加强调查研究和启动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创建三个方面着手,深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全市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全市各民族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和问题;通过积极开展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再创工作,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这些举措旨在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使全市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增进团结、共同进步。
1.2强化文化铸魂
首先,昆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其次,利用教育资源和“馆校地场”载体,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常态化教育。第三,促使“三个意识”“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成为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认同,强化民族团结。最后,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共同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些措施旨在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使全市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增进团结、共同进步。
1.3狠抓经济发展
昆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昆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农业、工业等产业,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同时,昆明还加大对民族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如彝族服饰、白族扎染等,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此外,昆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民族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而且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再创活动为契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1.4共筑精神家园
昆明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积极推进各民族共同事业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昆明通过实施民族地区振兴发展战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民生保障方面,昆明注重解决民族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保障民族地区群众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
1.5强化良法善治
昆明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同时,昆明还加强民族事务管理和服务,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效能,为各民族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总之,昆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昆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昆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际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2.1政策落实存在不均衡现象
昆明尽管制定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措施,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区县之间的实施力度和效果差异明显。一些偏远地区由于资源有限,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效果不如预期。
2.2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存在
昆明内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这种经济不平衡影响了民族团结的深度和广度。经济上的差距往往导致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少数民族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面临更多困难,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
2.3教育系统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仍需加强
尽管昆明各级学校已经开展了一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但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对各民族文化的全面介绍和深入理解,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较为浅显,难以真正达到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2.4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有限
虽然昆明举办了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但这些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仍不足。一些基层社区缺乏参与大型文化活动的机会,导致社区居民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此外,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新媒体,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增强文化交流的广泛性和互动性。
2.5民族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有待加强
部分居民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民族政策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影响了他们对政策的认同和支持。政策宣传教育的方式较为传统,未能结合现代媒介和创新手段,未能有效覆盖到所有村社居民。
3昆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与建议
面对问题和挑战,昆明需要进一步在政策落实、经济发展、教育系统、文化交流及政策宣传等方面加大力度,采取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措施,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1优化政策环境的策略
昆明实践研中优化政策环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举措。一是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建立一个跨部门协调机制,由民族事务管理部门负责统筹民族政策,确保政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定期评估和调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以适应社会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民族政策,提高公众对政策的认识和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和激励机制,支持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如创建示范单位、示范基地等,以奖励和示范作用推动更多地方、单位、基地参与。三是注重政策的公平和包容性。确保各民族在政策受益上的平等权利,避免政策倾斜带来的问题。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民族意见,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四是加强政策监督和问责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查处政策实施中的不规范行为,确保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设立专门监督机构,跟踪和评估民族政策实施情况,及时纠正问题。五是促进交流与合作。学习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理念和方法,提升民族政策水平。通过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与其他地区在民族政策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
3.2加快缩小经济发展差距
昆明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缩小民族之间经济发展差距,通过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制定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通过实施民族地区振兴发展战略,昆明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些政策涵盖了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旨在为民族地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提升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根据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昆明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旅游业、农业、手工艺品产业等,帮助民族地区增加收入来源。同时,昆明还鼓励民族地区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三是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昆明努力改善民族地区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的生产效率,还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与内地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四是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的教育和人才培养。通过加强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同时,昆明还鼓励民族地区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3提升教育系统的多样性包容性
教育系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是课程设置的多元文化融入。昆明的课程中融入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如开设“民族文化课”,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二是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和加强培训。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提升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同时,鼓励学校聘请来自不同民族背景的教师,增加教师队伍的多样性。三是校园文化建设。举办民族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营造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四是学生互动与交流活动。组织跨民族的学生交流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五是家庭和社区的参与。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邀请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学校的多元文化活动。六是评价体系的完善。制定多元文化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多维度指标评估教育效果,确保教育策略的有效实施。昆明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其教育系统在促进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包容性方面进行了多项实践和探索。提升教育系统的多元文化包容性,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也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3.4强化文化交流与传播
昆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一是多元文化节庆活动的推广与发展。昆明通过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展示了民族文化,吸引了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参与,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互动氛围。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这些节庆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报道、社交网络推广等方式,扩大其影响力。二是加强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昆明可以建立更多的文化交流平台,如民族文化馆、文化交流中心等,提供一个展示和传播各民族文化的场所。这些平台可以定期举办民族文化展览、文化讲座、艺术表演等活动,促进各民族间的互动与交流。三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文化传播。昆明可以开发一系列多媒体文化产品,如纪录片、短视频、虚拟现实体验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这些多媒体产品可以展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这些文化。四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昆明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和扶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支持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音乐等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化运作扩大其影响力。五是强化文化教育的作用。昆明可以在中小学和高校中设立民族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确保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通过以上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昆明可以进一步强化文化交流与传播,增强各民族间的理解与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3]中共国家民委党组:同心筑梦开新境继往开来写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求是,2017(14).
[4]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
[5]王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J].创造,2024(2).
[6]吴莹,李丹.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及启示[J].社会主义论坛,2022(8).
[7]赵新国,马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实践的四重维度[J].贵州民族研究,2023(5).
项目基金:2024年昆明市党校系统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昆明实践研究”(2024KMDX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