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盆底肌训练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 2

护理干预对盆底肌训练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丁亚岚江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 广东广州市 51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盆底肌训练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干预中的可行性,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62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盆底肌训练干预,在此基础上分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取PDCA循环护理干预,总结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盆底肌训练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护理干预中,PDCA循环护理模式的出现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盆底肌训练压力性尿失禁PDCA循环护理;护理质量;生活质量

前言:压力性尿失禁在妇产科较为常见,是指因为咳嗽或者打喷嚏等外力作用下造成腹压升高,并出现不自主尿液渗漏的情况。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病症的发生可能与肥胖、遗传以及盆腔脏器脱垂等因素相关。临床上针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通常采取盆底肌训练方法,该干预方法能改善盆底肌肉群的自主收缩能力,有见效快、花费低等优点,是治疗本病症的常见方法[1]。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实施盆底肌训练干预的效果可能与诸多因素存在相关性,而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最为明显,在依从性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将会极大影响盆底肌训练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我院积极创新临床护理方案,并且为综合判断不同护理方案的效果差异,本文将围绕62例盆底肌训练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展开研究,具体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医院于2023年2月-2024年2月间收治的62例盆底肌训练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观察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后,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31例,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2.31±1.19)岁;受教育情况包括高中及以上/初中及以下=19/12。对照组患者31例,年龄25-40岁,平均年龄(32.28±1.21)岁;教育情况包括高中及以上/初中及以下=17/1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盆底肌训练中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在由护理人员说明患者盆底训练相关注意事项的基础上,并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度随时评估尿失禁症状的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则采取PDCA循环护理模式干预,护理方案包括:(1)P(计划)。确定本次盆底肌训练的工作计划,明确本次护理干预所能达到的目标,即充分发挥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患者在盆底肌训练的依从性,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训练干预行为习惯。(2)D(执行)。①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评估方法掌握患者对盆底肌训练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结合患者自我管理技能养成现状确定技能培训的基本方向。②展开现场演练,有计划地提升患者训练水平。其中护理人员采用现场实践训练的方式,详细介绍盆底肌训练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并根据患者动作掌握熟练度调整教育内容。以提肛运动为例,护理人员可先示范提肛维持5秒钟左右,之后放松5秒,重复该动作并持续15分钟,3次/日。在单桥运动训练中,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将一条腿屈曲90°,另一条腿伸直,做到在呼气的同时抬高髋部并离开地面维持5秒钟,使踝、膝、髋、肩为一条直线,每组动作练习10分钟左右,2次/天。(3)C(检查)。总结本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教育效果,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个人训练情况以及各类康复技能考核结果评估执行阶段的实施效果,对于患者未能掌握盆底肌训练要点的情况主动分析原因。(4)A(处理)。针对患者未能掌握盆底肌训练要点的情况制定护理应对措施,主要护理内容包括:①完善技能培训方法,将盆底肌训练的相关知识点以微信视频的方式展开宣教,将宣教内容制作成视频,方便患者随时学习。②坚持定期考核,护理人员在患者盆底肌训练期间,可通过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评估学习效果,一旦发现存在有掌握不熟练等问题可及时安排二次训练教育。

1.3观察指标

采用SF-36量表记录两组盆底肌训练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在护理质量评估中则可使用医院构建的护理质量评分量表,包括日常沟通、病情管理与团队交流三方面内容。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2.1患者护理质量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整体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患者护理质量(分)

组别

日常沟通

病情管理

团队交流

观察组

85.06±3.11

89.67±2.13

90.64±1.82

对照组

80.16±2.99

81.34±2.25

85.67±1.35

t

6.324

14.969

12.212

P

0.000

0.000

0.000

2.2生活质量评价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

组别

精神健康

认知功能

生理技能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61.93±2.58

78.42±3.53

60.72±2.46

79.35±2.26

68.31±2.93

80.86±3.03

对照组

61.87±2.61

71.66±2.84

60.81±2.53

73.58±2.30

68.35±2.84

75.19±2.72

t

0.091

8.307

0.142

9.963

0.055

7.753

P

0.928

0.000

0.888

0.000

0.957

0.000

3.讨论

盆底肌训练是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临床症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根据临床干预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患者对训练内容的掌握内容不足、主观能动性较差,导致其护理效果不满意,难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为有效解决上述情况,在临床上需要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其中PDCA循环护理模式的出现,可以通过周而复始的护理干预路径,解决盆底肌训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终保证护理目标实现。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期间,实施PDCA循环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相关数据整体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明PDCA循环模式有助于提升盆底肌训练的整体效果,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有助于改善尿失禁等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

从护理方案先进性来看,我院护理人员在整个PDCA循环模式实施阶段,能严格依照盆底肌训练的实施要点开展科学护理工作,在关注患者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强调灵活运用科学护理干预方法,不断激发患者参与盆底肌训练的积极性,并且所采取的执行计划中,利用护理人员精心的布局与引导,使患者有序参与到肢体功能训练的过程中,成为提升盆底肌训练效果的关键[2]。除此之外,我院护理人员在PDCA循环护理模式下高度重视各类问题的反思与总结,在研究患者盆底肌训练积极性偏低的原因后,主动制定完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最终构建了面向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护理干预的闭环,确保盆底肌训练护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这也成为提升护理效果的重要助力,因此在上述护理干预方案的支持下,更有助于提升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PDCA循环护理模式能够达到提升护理质量与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目标,提示该护理方法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辉.依从性曲线导向性护理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4,31(04):65-68.

[2]吉雅昕,范国荣,王建宁,等.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锻炼家庭支持需求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3,38(15):1430-1434.

作者简介:姓名:丁亚岚(1989.03.30);性别:女,民族:土家族,籍贯:湖南张家界人,学历:大专;现有职称:初级护师;研究方向:压力性尿失禁、尿动力学这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