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第一医院,Nicu,邮编:365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原因,并探讨护理措施。方法:随机从医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挑选出100例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输液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搜集患者资料,观察静脉导管堵塞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通过本次分析统计,100例新生儿中共发生静脉导管堵塞19例,发生率19.00%,统计发生原因中,以血栓形成占比较多。结论: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容易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比如血栓形成、导管型号及置管操作等,需在护理工作中加强预防。
【关键词】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堵管;护理措施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是当前比较常用的一种静脉输液方式,通常是充分借助引导针,从外周静脉处进行穿刺,并插入中心静脉导管,保证导管顶端可以处在上腔与下腔静脉中,操作简单快捷,相比传统穿刺方法,留置时间较长,可以给予相关营养液与药物输注,发挥出相应的疗效。由于新生儿身体情况比较特殊,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多个原因影响,导致导管堵塞,使得输液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所以需及时分析堵管原因,积极采取措施防治。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此次研究主要从医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时间段中挑选出应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治疗的100例新生儿为对象,搜集资料,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胎龄时间在29-35周,平均胎龄(33.07±1.45)周,出生体重在915-1535g,平均体重(1341.35±253.13)g。
1.2方法
所有新生儿均需要进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应用导管均由美国碧迪公司提供,导管周长1.9Fr,在进行穿刺前,需要将相关操作与内容告知家属,并由家属自愿签署同意书后,根据医院规定,由专门护理人员完成各项外周穿刺操作。
1.3统计学分析
SPSS23.0处理分析,X2、t检验,并用(n/%)(±s)表示,P<0.05,则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本次新生儿共19例出现导管堵管,其中血栓形成原因居多,大约12.00%,具体如表1所示。
表1观察记录新生儿堵管发生情况
堵管原因 | 发生例数(例) | 发生率(%) |
导管型号和材质 | 3 | 3.00 |
血栓形成 | 12 | 12.00 |
置管操作不规范 | 2 | 2.00 |
药物沉淀 | 2 | 2.00 |
合计 | 19 | 19.00 |
3 讨论
经过分析统计结果得出,新生儿中心静脉导管堵管相关因素可能和以下有关:①导管原因:由于新生儿身体结构和机能与成年存在显著差异,使用导管内径相对较小。在输液操作时,可能存在微粒混于液体中或血液发生凝集现象,会极大增加管道阻塞可能性。此外,新生儿输液通常需维持较低的流速,这种条件下,微粒更易在管壁上沉积形成凝块,进一步促进堵塞的发生。②血管因素:通常来说,新生儿的下肢静脉瓣被优先选作穿刺位置,因为此处静脉瓣较为丰富,这也意味着更易受到导管摩擦的影响,从而可能引发血栓,进一步诱发静脉炎,最终造成导管阻塞。③药物因素:输液操作中,由于营养液或血液等流体本身的粘稠度高,可能导致管腔内出现沉积物。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沉积物积累会堵塞导管。④护理人员操作因素:源于护理人员的操作不当,如果在补液期间药物更换不及时,或者管道固定不严,再者冲洗药物不够彻底,这些情况都会显著提高导管堵塞的风险。
通过对以上原因分析后,在护理过程中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干预,具体有:(1)置管护理:遵循药物的配伍规定和组合原则,确保在配药过程中不会发生不兼容情况。比如,PH值变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溶解状态,进而导致固体析出,这有可能引起导管阻塞。因此,应妥善配置药物以防止沉淀形成并阻塞导管。对于导管的选择,小型号的导管应仅用于输送营养液、液体和药物,绝对不能用于抽取血液或输送全血,以防止血液凝固导致的导管阻塞问题。在输液过程中,使用注射泵或输液泵与之连接,以精确调控流速,防止因输入过缓导致粒子沉降引发管路阻塞。置管时,优先选取直径较大、静脉瓣少静脉进行操作,理想导管插入深度应使导管末端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汇点,有助于减少血栓形成风险。确保导管牢固固定,防止因不适当的弯曲导致阻塞。在输液顺序上,应先给予渗透压高、刺激性强及粘稠度高的药物,随后再输注刺激性较低的等渗溶液和晶体溶液。在注射药物之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以消除可能的沉淀物,避免堵塞。(2)加强导管维护:确保导管的暴露部分形成“S”形排列,并利用3M透明敷料进行稳定固定,以防止导管折叠、受压或脱落的情况发生。要持续留意敷料固定的稳定性,更换敷料时需仔细查看导管的标记,以保证无菌操作流程。应避免在穿刺侧的手臂测量血压或使用止血带,以及采集血液。加强对手术患儿巡查,密切关注其输液流动是否顺畅。一旦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必须立即查找原因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3)堵管护理:预防非血栓堵管的关键在于措施实施,如妥善规划输液顺序,严格遵守药物配合规则。在输送不同药物或高粘度液体时,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管道。若阻塞源于导管的弯曲或扭结,可通过更换位置或重新定位导管来解决。面对血栓性阻塞,首先尝试使用稀释的肝素溶液进行疏通,如果无效,需迅速采用5000u/nl的尿激酶溶解血栓,最佳处理时间在栓塞发生后的6小时内。对于其他部位的栓塞,应立即启动全身溶栓治疗。若导管仍然不通,需在其他位置建立新的静脉通道继续全身溶栓。对于溶栓失败的病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考虑是否进行静脉切开取栓手术。(4)并发症预防:有相关研究发现,导管留置时间超过35h后,感染发生风险会明显增大,所以需要关注导管情况,定期更换导管,尽可能避免长期留置静脉导管。抗生素应用应当有专人监督,以监督并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医院应定期发布院内微生物耐药性的趋势报告,为临床医师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5)在日常操作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精心、科学、仔细的进行日常护理,加强对小儿的观察,从而有效减少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小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玉珍,杨茹茹.静脉治疗小组参与护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J].妇儿健康导刊,2023,2(17):142-144.
[2]刘洋,安琪.针对性护理预防新生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后血栓的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03):703-704.
[3]索绪缘,黄满九,张凡,等.预见性护理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06):704-707.
[4]潘青,唐霞,朱碧云.预处理策略护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01):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