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9
/ 2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陈维

中共武安市委党校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经历了曲折。这些都为后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能够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经过约七年时间的奋斗,我们宣布进入社会主义。在开始搞建设的时候,中共中央曾号召“向苏联学习”。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学习苏联起步是符合逻辑的,也是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共识。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这次会议上做了一个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执政时的各种理论。这个秘密报告在之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了东欧骚乱。但同时又揭开了盖子,打破了对苏联的迷信,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进一步暴露,以苏为鉴,毛泽东带领全党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了艰苦探索。

1956年4月,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十大关系》为党的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对当时和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顺利召开。这是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的决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党的八大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所谋划的第一张蓝图。以《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不是一帆风顺的。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后不久就转变为整风和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员进行了长时期批判或劳动教养,打击面过宽过重,误伤了许多同志,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发生曲折。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加快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加快革命进程、加快发展速度的心理,毛泽东说:“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是大跃进发动的标志。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从总路线也可以看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要求快,尽管多快好省四个方面都强调的很全面,但在实际工作里,偏重于多和快忽略了好和省。之后中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最终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随后虽然国家进行了国民经济调整,但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爆发,延续十年之久。对于文革这段历史,历史决议已经做了明确的分析与定性,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对这样的运动必须彻底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好在我们党能够应对挑战,不断纠错,从而也才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前景。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从1953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7%。这个增长速度是旧中国无法比拟的,与当时世界其他各国相比也是快速的。在此期间,各项事业都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过 近30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 学、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了重要进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兴建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我国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等,大多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填补了我国工业的许多空白。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内地和边疆地区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1964年10月和1965年5月,我国先后两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从而打破了国际上的核垄断,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69年9月,首次成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于1975年11月发射成功。科技战线上的重大成就,尤其是国防尖端技术方面的成就,不仅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邓小平后来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此外在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事业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步,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是在这一时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成为时代的楷模。以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茅以升、邓稼先、郭永怀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辛勤工作,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还有参加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地质勘探、石油勘探和三线建设的许多干部、职工、科学技术人员以及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响应党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戈壁荒滩,在崇山峻岭,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奏响了无私奉献的时代最强音。这些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抒写了无数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形成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指出:工作中的经验是财富,工作中的教训也是财富,关键在于是否善于总结。正确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对促进我们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对于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二十多年的历史,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对于共和国制造者这一代先辈们筚路蓝缕的探索精神,我们应当永远致以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