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气象局 858200)
摘要:伴随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日益频繁,气候变化研究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西
藏作为气候变化的“灵敏区”与“启动区”,对于理解和预测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以0.249℃/10a的增幅上升,空间上呈现从东到西逐渐降低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增幅最为明显,同时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2002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而整个区域及中部地区没有突变,整个区域气温变化存在13年的主周期和3年的次周期。(2)降水量以10.24mm/10a的增幅增加,整体上呈现从偏少到偏多再到偏少的态势,空间上降水集中于东部气候温和地区,其变化过程存在1964年和1968年两个突变点,以及主周期为7年的周期变化。(3)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降幅为8.16h/10a,空间上基本呈由东向西递减趋势,在多年尺度出现交替变化,在2015年出现突变,在58年内存在23年的主周期与7年的次周期。综合而言,西藏地区气候总体朝暖湿方向变化。
关键词:气候要素;西藏;变化特征
引言
气候变化是气候平均状态在长时间内的变化,主要表现有全球变暖、酸雨与臭氧层破坏等,其中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2013年IPCC公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983-2012年是北半球自1400年以来最热的三十年,且1880-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增幅达到0.12℃/10a[1]。诸多学者对于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而青藏高原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成为我国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方[2,3],所以对西藏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1.研究区概况
西藏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全区面积120.2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具有“世界屋脊”之称,其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势为西高东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寒带。此外,西藏气候还具有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阳光充足、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量大等特点。
2.西藏地区各气象要素的趋势分析
2.1气温时空变化分析
西藏1961-2018年的年平均气温为4.98℃,年平均最大值为6.50℃,最小值为3.68℃,最热月出现在7月,平均气温达到13.99℃,最冷月出现在1月,平均气温为-4.82℃,可见四季较为分明。由图1可见,西藏近58a来平均气温处于上升趋势,增幅为0.249℃/10a。
图1西藏地区1961-2018年平均气温变化
从空间变化看,西部的狮泉河、那曲等地气温低于东部的林芝、泽当、波密等地,呈现从东向西逐渐下降态势(表1)。各区域的气温变化与全区保持一致,均呈现上升态势,其中那曲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达到0.552℃/10a,而波密和昌都两个气象站的变化率小于全区平均增幅,依次为0.238℃/10a、0.149℃/10a。总体而言,气温的变化幅度也呈现从东向西逐渐下降趋势。
表1西藏地区各气象站1961-2018年不同年代平均气温对比(单位:℃)
年代 | 狮泉河 | 那曲 | 泽当 | 定日 | 江孜 | 丁青 | 昌都 | 波密 | 林芝 |
1960s | 0.17 | -2.18 | 8.22 | 1.12 | 4.25 | 2.77 | 7.36 | 8.33 | 8.35 |
1970s | 0.00 | -1.49 | 8.25 | 2.69 | 4.85 | 3.34 | 7.53 | 8.50 | 8.59 |
1980s | 0.30 | -1.20 | 8.66 | 2.66 | 4.89 | 3.39 | 7.59 | 8.74 | 8.66 |
1990s | 1.03 | -0.79 | 9.02 | 3.14 | 5.11 | 3.58 | 7.65 | 8.84 | 8.98 |
2000s | 1.72 | 0.08 | 9.77 | 3.82 | 5.76 | 4.18 | 8.22 | 9.43 | 9.64 |
2010s | 2.24 | 0.58 | 9.01 | 3.07 | 5.81 | 4.42 | 7.91 | 9.36 | 9.35 |
2.2降水时空变化分析
西藏地区近58a降水量变化如图2所示,年平均降水量达到450.95mm并呈现微弱增加趋势,增幅为10.24mm/10a。从时间尺度看,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值为1998年的601.98mm,最小值为2009年的323.68mm。从不同月份看,7月降水量最多为100.61mm,1月最少仅为1.79mm。空间尺度上,降水各地分布极不均匀,处于最西部的狮泉河年平均降水量仅为71.36mm,东部昌都的年平均降水量达到480.03mm,总体而言,降水主要集中在西藏东部热带、亚热带且地势较为低平的区域。
图2西藏地区1961-2018年降水量变化
由各气象站不同年代的降水量对比可知(表2),降水主要集中在东部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而西部地区较为干旱。整体上,各区域的降水量逐年增加,其变化率均为正数,增幅最大为波密,达到38.36mm/10a;最小为江孜,增幅仅为0.108mm/10a,而整个西藏地区呈现较为明显的湿润化倾向。
表2西藏地区各气象站1961-2018年不同年代降水量对比(单位:mm)
年代 | 狮泉河 | 那曲 | 泽当 | 定日 | 江孜 | 丁青 | 昌都 | 波密 | 林芝 |
1960s | 56.31 | 434.56 | 407.80 | 229.82 | 280.78 | 627.93 | 493.02 | 592.91 | 646.18 |
1970s | 84.33 | 384.03 | 400.49 | 321.95 | 308.23 | 613.29 | 450.55 | 873.85 | 643.01 |
1980s | 69.86 | 450.60 | 330.47 | 250.80 | 272.98 | 618.81 | 458.10 | 897.60 | 676.33 |
1990s | 63.34 | 435.16 | 403.71 | 303.44 | 280.39 | 653.38 | 517.59 | 957.84 | 737.84 |
2000s | 64.04 | 485.21 | 440.32 | 319.63 | 315.18 | 651.71 | 483.90 | 815.90 | 670.46 |
2010s | 86.57 | 474.09 | 388.16 | 296.23 | 276.68 | 645.38 | 497.14 | 887.64 | 713.49 |
2.3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分析
西藏地区1961-2018年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13.3h,最大日照时数为2807.1h,出现在1983年;最小日照时数为2354.6h。一般10月、11月日照时数最多,2月份最少。从图3可以看出年日照时数呈现微弱下降趋势,降幅为8.16h/10a,其中1967-1973、2009-2013、2015-2016年出现剧烈变化。西藏地区的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基本呈现由东到西递减趋势,最大值在狮泉河,年平均为3415.5h,最小值为波密仅为1434.5h,而日照时数的变化呈现不同规律,定日、昌都和丁青呈现上升趋势,其余地区均呈现下降趋势(表3)。
图3西藏地区1961-2018年日照时数变化
表4西藏地区1961-2018年各气象站日照时数变化(单位:h/10a)
要素 | 狮泉河 | 那曲 | 泽当 | 定日 | 江孜 | 丁青 | 昌都 | 波密 | 林芝 |
日照时数 | -0.741 | -68.975 | -47.656 | 42.036 | -15.919 | 4.688 | 15.689 | -27.546 | -37.685 |
3.结论
①西藏地区近58a的平均气温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增幅为0.249℃/10a,各气象站气温上升幅度由东到西逐渐下降。从整体来看,1960s-1970s气温相对较低,之后进入气温回升阶段,1990s气温呈现较明显的上升并于1993年出现突变,而在变化过程中平均气温存在25-35年的周期规律,经历了偏低→偏高→偏低→偏高的交替循环,主周期为13年。
②西藏地区近58a降水量以10.24mm/10a的幅度呈现增加趋势,各气象站与全区变化一致,呈现整体湿润化倾向。从总体来看,降水量的波动比较大,1960s偏少,1970s开始有所增加,1990s进入雨水较为丰富阶段,2011-2018年降水量的增加有所减少。降水量波动大,没有明显的突变点,而在其变化过程中主要存在7年的主周期。
③西藏地区近58a日照时数年平均达到2807.1h,1972-1999年相对较多,而1961-1970年、2011-2018年处于偏少阶段,全区平均以8.16h/10a的速度减少,空间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趋势。2015年为日照时数的突变年,变化过程中主要存在23年主周期和7年次周期。
参考文献
[1]秦大河,ThomasStocker.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1-6.
[2]周天财,孙建,于欢.1980-2013年青藏高原气候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7,32(5):524-531.
[3]徐宗学,张玲,黄俊雄,巩同梁.西藏地区气温、降水及相对湿度的趋势分析[J].气象,2007,33(7):82-88.
作者简介:普布次吉(1996.12)女,藏族,西藏山南,十二级,从事气象研究 侧重测报 和农业气象工作。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