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9
/ 3

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研究

石雷

身份证号:420881199204250038

摘要: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传统的施工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需求。研究和开发一种既能满足水利工程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施工技术,成为了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研究

一、引言

在探讨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时,我们不得不首先认识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水利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方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统水利工程施工往往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生态平衡,也制约了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对于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全球每年因施工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面积高达数百万公顷,其中水利工程施工占据相当比例。这一数据触目惊心,提醒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改变传统的施工模式。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强调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

环境影响减缓技术也是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工艺,减少噪音、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实施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某水利工程在施工中采用了低噪音的机械设备,并配备了高效的除尘系统,使得施工区域的噪音和粉尘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建设临时性的拦沙坝和植被护坡等措施,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的发生。

二、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2.1 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技术的应用,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平衡。以哈密大南湖高盐渍区高盐矿井水绿化造林实践为例,该项目通过科学利用高矿化度矿井水进行生态植被灌溉,不仅有效替代了淡水资源,还显著改善了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正如古语所言,“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这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可以通过增设生态护岸、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生态问题,确保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2 环境影响减缓技术

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环境影响减缓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某大型水库工程为例,通过引入先进的泄洪消能系统,有效降低了洪水对下游环境的冲击。该系统采用多级跌水与消力池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泄洪效率,还显著减少了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和侵蚀,保护了下游的生态环境。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广泛采用了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通过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等绿色基础设施,有效减缓了施工区域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问题。以某河流治理项目为例,通过构建生态滞留池,成功拦截并净化了施工区域90%以上的雨水径流,显著改善了周边水体的水质状况。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环境影响减缓技术的有效性,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3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在水利工程的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中,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技术旨在通过高效利用和回收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与副产品,减少对新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以某大型水库建设为例,项目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该系统能够收集雨水、施工废水及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次用于施工用水、绿化灌溉及道路清洗,实现了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也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另一项水利工程中,项目方积极推广使用再生骨料混凝土,即将废弃混凝土破碎、筛分后作为新混凝土的骨料。据实验数据显示,使用再生骨料混凝土不仅减少了天然骨料的开采量,还降低了约20%的碳排放量,同时其力学性能也满足工程要求。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生态友好的理念,也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1 技术创新与研发难题

在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探索与实践中,技术创新与研发难题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水利工程领域正面临着如何平衡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挑战,而技术创新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然而,技术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跨学科的合作以及持续的实验验证。

在环境影响减缓技术方面,技术创新同样至关重要。以施工噪声和粉尘控制为例,传统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减排效果。为此,某科研机构研发了一种新型降噪除尘设备,通过优化设备结构和运行参数,实现了施工现场噪声和粉尘的大幅降低。该设备在多个水利工程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据监测数据显示,使用该设备后,施工现场的噪声和粉尘浓度分别降低了30%和50%以上。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技术创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2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

在水利工程的实践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是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推广与应用的核心挑战之一。以某流域的防洪堤建设为例,传统施工方法往往侧重于快速完成工程任务,忽视了施工过程中的生态影响,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损,进而影响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然而,采用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如生态护坡、植被恢复等措施,虽然初期投资成本可能略高于传统方法,但长远来看,其带来的生态效益显著,如减少水土流失、提升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等,这些生态效益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如减少后期维护成本、提升周边土地价值、促进生态旅游等。

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企业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和能力;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3 政策支持与市场推广策略

在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推广过程中,政策支持与市场推广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为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不仅明确了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保护要求,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为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在市场推广策略方面,水利行业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推广方案。以山东省蒙河双堠水库工程为例,该项目作为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重要项目,不仅采用了先进的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还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成功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方还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利用金融贷款等金融工具,为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市场推广策略还注重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通过组织专家论坛、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提高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效果,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共同推动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比例逐年上升,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四、结论

4.1 研究成果总结

在深入探索与实践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后,我们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通过引入先进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我们成功地在某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中实施了生态护坡与植被恢复工程,有效减少了施工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方面,我们研发了一套高效的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系统,实现了施工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再利用。据统计,该系统使得该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了80%,显著降低了施工成本,并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经济效益,也彰显了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4.2 对水利工程实践的启示

在水利工程实践中,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不仅是对传统施工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深刻洞察。以三峡工程为例,这一世界级的水利工程在建设中就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通过实施生态调度、鱼类增殖放流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工程对长江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一实践启示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将生态保护贯穿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全过程。

环境影响减缓技术的运用,则是水利工程实践中的另一重要启示。以某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采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如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有效减少了雨水径流,降低了洪峰流量,同时改善了区域水环境。这一成功案例表明,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可以显著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在水利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更是对循环经济理念的生动诠释。在水电站建设中,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水能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利用水电站尾水进行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实现了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中的节能减排等措施,也进一步推动了水利工程的绿色化进程。这些实践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3 对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期待

展望未来,我们对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发展充满期待。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不仅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如智能监测系统在施工过程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实时监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最小化。

我们期待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三峡大坝的后续维护工程中,已成功实施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将施工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建筑材料或能源,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的巨大潜力,也为其他水利工程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项目涌现,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绿色、循环的方向发展。

我们期待政策层面给予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更多的支持和激励。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等方式,引导企业积极采用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水利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平山.生态水利在西北干旱地区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24,43(24):73-75.

[2]王德华.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4,52(08):111-112+163.DOI:10.14122/j.cnki.hskj.2024.08.039.

[3]张云昌.建设环境友好型水利工程需要关注的九个水生态问题[J].中国水利,2019,(13):18-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