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8
/ 2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

韩婉莹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石家庄  050000

摘要: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文章也指出了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措施,为高校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生能力发展;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一、引言

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各领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技术。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社会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以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系统原理、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个领域,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数学、逻辑学、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素养,也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推理、系统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大量的实践环节,如编程实验、数据库设计、网络搭建等,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不仅熟悉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还需要合理规划、协调配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此外,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已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数据库设计、程序设计等实践环节,学生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分析,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创新性思维,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网络、软件工具等,为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激发了求新求变的创新潜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创新基础。

(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参与各类信息技术实践环节中,如计算机硬件组装、程序设计与调试、数据库管理等,不仅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能,还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还鼓励学生参与面向实际需求的项目实践,如开发校园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智能家居应用等。这种项目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目前,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偏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缺乏对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关注和对实际应用场景的针对性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无法真正将所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课程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但由于硬件设备、实验场地等资源的限制,高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普遍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影响了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高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设计上,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考核。这种考核机制不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制约了该课程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高校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四、优化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以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增强实用性

高校应密切关注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动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新兴技术、前沿应用纳入教学范畴,使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需求更加贴近。同时,在教学中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设计更多针对性强的案例和项目,增强学生对知识应用价值的认知,激发其学习热情。例如,可以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热门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互动性

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虚拟仿真、在线课程、微课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同时,应鼓励教师采用项目驱动、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技术沙龙、编程竞赛等,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能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加大实践环节,增强实操能力

高校应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实践环节的投入,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校园信息化建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实习,了解行业前沿技术的应用,增强实践操作技能。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四)完善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同时,在考核机制设计上,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可以将平时表现、实践环节、课程项目等纳入考核,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权重。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结论

优化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关键在于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大实践环节、完善管理考核机制。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大龙.信息技术基础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05.345.

[2].赵臻,蒋厚亮,王慧,等.信息技术基础及应用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09.308.

[3].邵佳靓,高和平,陈威.课程思政融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08):149-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