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地名源流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8
/ 3

安陆地名源流考

彭雪开

湖南工业大学 412007

摘要:安陆境域,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生息、繁衍。夏、商时属“九州”荆州之域。西周属郧子国地。春秋初期,为楚附庸国。春秋初期末,楚灭其国置为郧县、安陆县。作为国邑、政区地名,历有所属。境内地名历史文化深厚,皆可考释。

关键词:郧邑;郧县;安陆;德安;地名源流

安陆境域,现有李店镇杨棚村夏家寨及胡家山等1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足证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生息、繁衍。1夏、商时属“九州”荆州之域。西周属郧子国地。春秋初期,楚伐郧子国为楚附庸国。春秋初期末始灭郧子国为郧县,并析郧县东南地置安陆县。

郧邑,郧子国都。郧,亦作云阝、云、涢,故《晋书·志》作“雲子”,《盟会昌》作“云阝子”,《类解》作“妘子”。郧国部族,一曰源出黄帝之一支,以云为图腾,为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赢、姞、姚、妘”之妘姓。翦伯赞《中国史纲》有考载。二曰为祝融部落之后,与楚同源。《史记·楚世家》有详载,吴回之子曰陆终,其妻生六子,依序为昆吾、参胡、彭祖、郐人、安、季连。楚人系季连之后,姓芈。周初因助周灭商立有殊功,居丹阳,封在荆山。相传陆终第四子名求言称桧人为妘姓,,封于桧地(今河南新郑、密州一带)为郐国。其先祖后为郑武公(?-前744)所灭。2

郧国地望,在今湖北安陆市,有文献依源可寻。东汉《说文解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代李泰《括地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杜佑《通典·州郡七》《十道志》,南宋罗泌《路史》,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清一统志》,《辞源》,近现代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以及清代《德安安陆郡县志》《德安府志》,都记载郧国地望在今湖北安陆市。

朱绍斌《郧国概说》对郧国来历、演变、都城等逐一梳理辨识后认为,主流记载大都认为郧国在今湖北省安陆市。以上学者为郧国得名由来、地望、都邑等一些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学术探讨路径。这是应该肯定的。

相传在尧舜时,祝融吴回部族始居今陕西吴山之东云阳一带,为避西戎侵扰,东迁新郑、密州一带,与同姓桧国为邻,是为妘国。夏、商时期,大部分部族居汉水中上游一带。其中一支于商末南迁涢水流域,周成王时封其为子爵为妘国,后以涢水又得名郧国(以上可参见:何光岳《云阝子国考》、宋焕文《安陆考源》)。

据《左传》《史记》载:郧国,亦作鄢国。西周初因助周灭商,作为姬姓诸侯国,分封在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一带。《左传·宣公五年》载:春秋初期,楚若敖(前791-前764)娶郧国女为妻,生次子斗伯比。楚武王沈鹿(今湖北钟祥东)会盟(前704),郧国参加。《春秋左氏传·桓公十一年》及《桓公十二年》载:公元前700年,楚武王征伐绞国,责问绞侯与郧国合谋袭楚之罪,并灭绞侯。郧国为楚附庸国。约在近百年后灭郧国置为两县。

郧国地望,春秋时期大致相当于今湖北省十堰市所属地域。其都邑首设于今十堰市郧阳区。春秋初期楚灭其附庸郧国为郧县,县治仍驻今十堰市郧阳区。

其一,今学者有考证。十堰市图书馆康安宇研究员,经3年多研究考证认为:先秦时期,今十堰市内有房、微、庸、麋、郧、彭、绞、罗等方国,并对以上方国的起源、地望、沿革及国名由来,进行了系统的考证。专家认为,该书不仅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鄂北先秦时期方国面貌,还挖掘了本地史研究不曾涉猎过的新方国。康安宇认为,楚国灭麋、庸、郧等10余方国,花费近百年时间;从楚国吞并今十堰境内第一个方国算起,直到秦国逼让十堰止,楚在此经营长达400年。3《路史国名纪·后纪八》:“鄢、路、云、邬、偪阳、夷,皆云阝分也。”可见,会阝国所在地即是郧国的发源地。作者认为,郧国在今郧县的时期,应在《左传·桓公十一年》(前701)之前;之后,郧国已迁置今安陆一带。

其二,古文献及方志有考载。《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汉水又东经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地理志》曰‘有郧关,李奇以为郧子国,晋太康五年立为县。’”4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安陆县有涢水。宋代《太平寰宇记》载:(锡穴)位于郧乡县西一百二十里;郧乡县源头在古郧子国之域。清初《读史方舆纪要》:“郧县,古郧子国,汉为郧关,属汉中郡长利县地。建安末蜀先主封申躭为郧乡侯,即此。晋太康五年立郧乡县,属魏兴郡。”明代吴节《兵部尚书原公祠堂记》:“相视古郧,山水碧苍,可筑新城,更号郧阳。”(注:吴节明代安福人,景泰初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其后专修英、宣《实录》,成化十七年卒)。清同治《郧乡志》及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皆记载,古郧子国在郧乡县(今十堰市郧阳区)。另持此观点后有《大清一统志》《陕西通志》《辞源》《楚灭国考》等。

其三,楚庄王九年(前605),灭楚附庸国郧国为郧县(亦说前584年),并析郧县之东南地为安陆县。一是《左传·桓公十一年》及《十二年》载:楚武王四十年(前701),郧国为阻楚国东拓,驻军蒲骚(今应城东南),联合随、州、绞(今郧阳区西)、蓼等国谋攻楚国,楚先行出锐师袭击蒲骚,“遂饭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

5楚伐郧国为其附庸国。二是《左传·宣公五年》(前604)载:楚若敖(前790-前764)娶郧国女生次子斗伯比,其次子从母居郧,与郧子之女生下子文(后任楚令尹),郧地为若敖氏封地。楚庄王九年(前605),若敖氏族作乱,楚庄王平乱后,终灭其附庸国郧国为郧县(亦说前584年),并析郧县(今十堰市郧阳区一带)东境为安陆县,以钟仪为县公,极有可能治今云梦县东郊“楚王城遗址”处。

楚平王(前528-前516),在今云梦县东郊令其子昭王筑楚王城。考古资料证实,楚昭王避吴难入云中所筑;也不排除为楚析郧县为安陆县治,亦为秦安陆县治。6西汉因之。汉高祖六年(年)于此置江夏郡(东汉迁西陵今武汉新洲区内)。东晋迁安陆县于今治。

楚灭国为县但不灭祀,常将其部众迁置它处,设县公(尹)理政。如楚武王(前740-前690)灭权国为县,史称“春秋第一县”,以斗缗(楚武王叔父)为县尹,后斗缗叛乱被武王灭掉,将权县治迁于那处(今湖北荆门市东南那口城),以阎敖为县尹。次如楚庄王三年(前611年),灭庸国为上庸县,迫迁庸人于今湖南大庸县(今永定区),筑城族居于大庸水旁称大庸。楚灭郧国为郧县,县治原国都,后从郧县析置安陆县,将郧国原族裔大部分迁置今云梦县一带(时属安陆县地),县治可能在今云梦县城东郊“楚王城”;秦置安陆县,县治于此。

安陆,何以为名?

安陆得名,历有三说。一曰“郡县说”。《安陆考源》一文,引睡虎地秦简《编年》认为: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置南郡之后,因秦人为巩固秦、楚接壤处南方之地,必须加强阵地防守,才能确保安全,于是将此地取名安陆,意为“安全陆地”。7这是史实。然而,《包山楚简·疋狱》有“安陆之下里”记载,湖北学者朱绍斌《历史名城话安陆》一书中有原文引载。楚怀王七年(前322):“九月壬戍之日,(并戈阝)司德秀阳受期,(十月)辛已之日,不,安陆之下里人屈犬,少邑阳申,以已,陞门又败。”由此可证公元前322年已有“安陆”县名。因此,安陆得名于公元前278年,难以成立。

二曰“移民说”。湖南学者何光岳在《楚国灭国与移民》一文中引《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貮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何文认为,公元前525年,晋灭陆浑,陆浑移民逃奔楚,被安置在郧国故地,于是以“安置陆人”之意叫安陆。此说影响甚广,甚至共和国《安陆县志》也作为安陆得名之一说。

我们认为,此说缺乏史实依据。一是《左传·昭公十七年》虽载“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陆浑子“奔楚”于何地,文中末明载;再说春秋郧国故地,并不完全包括今安陆市域。“其众奔甘鹿”,今考甘鹿之“甘”,即今河南宜阳县甘水河;甘鹿之“鹿”即今宜阳县樊村乡杨家岭一带山峰。两地近旁地域当为甘鹿之地。秦置陆浑县(亦云西汉置),县治甘鹿即此处。“其众奔甘鹿”后,陆浑县治迁于山谷平川处。今考宜阳县南留村南留古城遗址,即为《水经注》所载陆浑县治处。此处新近发现有戎族墓地,有高级别大型方坑竖穴墓及车马坑遗址。8显然,何光岳先生以上之说,并未作严谨考证。有学者批评有“望文生义”之嫌。

三曰“地势说”。民国23年(1934)《湖北县政概况》:“查鄂中地势,自县以南云梦、汉川及监沔一带,古时称为云梦泽。唯安陆地势较高,地形多为平陆,或取意于‘安于陆地’之义。”

我们认为:此说最有说服力。一是共和国《安陆县志·地貌》载:安陆县西北为低山高丘处,占全县总面积10.8%;浅丘区平均海拔均在100米上下,占全县总面积79%;平原区是粮、棉、油的主产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0%。由此可见以上记载与《湖北县政概况》所载安陆地势相合,且皆采用了安陆得名于“安于陆地”之义。二是北宋德安府地名由来,亦佐证公元前605年楚灭郧国为县,并析郧县之东南地置安陆县,将郧国遗民大部分迁于今安陆市地势较高陆地平川,以实现安抚灭国遗民为楚国所用,实现北上争霸的目的;并以“安于陆地”之义称名安陆。这是合符实际情况的。

三国时期安陆县属魏。晋属江夏郡。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江夏郡置安陆郡,属郢州。梁析安陆地置梁安郡。西魏大统十六年(550)改置安州总管府,安陆县治亦为州、郡治。北周大象元年(579)之后,政区频调,时为州为郡为府。9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安州为德安府。明初省安陆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历属德安府。清因之。

德安,何以得名?

德,字出甲骨文,本义为升、登,后多引申为道德、品行。《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孔颖达疏:“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皆可释为此义。安,字出甲骨文,字形像女人在宅中一副安然之态。后多引申为安稳之意。《老子·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墨子·公孟》:“是以政治而国安也。”《荀子·议兵》:“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皆可释为此义。

德安,以“有德而安”之意为名。据考与郧县(今郧阳区)郧公钟仪有关。《宋史卷十四·神宗一》载:嘉佑八年(1063):“英宗即位,授安州观察使,封光国公。”

10又据南宋《挥塵录》记:“神宗尝为安州观察使,以安州为德安府。”府治安陆县城,领安陆、应城、孝感、应山、云梦5县。

据《春秋左传》《左传·成公九年》等载:郧国被楚灭国后,以楚宗亲钟仪为郧县郧公(县令)。公元605年楚析郧县置安陆县,县治迁置今云梦县“楚王城”一带,以原郧公钟仪为安陆县公。楚共王七年(前584),楚尹子重率军攻打郑国,钟仪随军出征,败后被郑国作为战俘转送晋国,成为楚囚。晋景公听说钟仪善弹琴,便叫钟仪弹琴,弹的是楚音;与钟仪对话后,晋景公敬佩钟仪有“仁信忠敬”四德,便封钟仪为“四德公”。两年后放钟仪回楚国。可能继为安陆县公。有民间学者撰文认为:历代尤以唐、宋以来,人们称颂钟仪“有德而安”,意为钟仪品行好而得以安全。宋神宗赵顼当上皇帝后,加上自已曾任安州观察使,便下旨升安州为德安府,借以颂扬安州郧公后裔及移民“有德而安”的品行,并号召国内臣民要如钟仪一样“仁信忠敬”,以便实现治国理政而民安的意图。

民国2年(1913)废府为安陆县,属江汉道,民国16年(1927)直属省。1949年属孝感区,1970年属孝感地区。1987年置安陆市(县级)属孝感地区。1993年为孝感市代管市。2022年市辖2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4个乡,另有一个开发区。市治府城街道办事处碧涢路。

境内地处桐柏山、大洪山余脉丘陵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河溪众多。富有农产,主产稻、麦、棉花、油菜籽。特产有白果、白花菜。为湖北省商品粮生产基地。矿藏有钒、重晶石、矿泉水等。工业有机械、电子、纺织、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等。交通便捷。古迹名胜有德安府城遗址(安陆)、汉东书院遗址、金泉禅寺、明孔庙遗址、太白公园、太白纪念馆等。11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安陆市志编纂委员会.安陆县志[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48.

[2](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387-1388.

[3]康安宇.十堰方国考[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54-62.

[4](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9:659.

[5](春秋)左丘明著,蒋冀骋点校.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20.

[6]张泽栋.云楚“楚王城”古城地初探[J].江汉考古,1990:(2).

[7]宋焕文.安陆考源[J].江汉考古,1980:(02).

[8]严辉.陆浑之戎地名地望通考[8].洛阳考古,2015:(3).

[9]薛国屏编著.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311.

[10](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175.

[11]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