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河北省泊头市长安路小学
单位邮编:062150
摘要:优质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框架中的核心支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旅程中化身为积极的探索者,主动挖掘知识的深度,勇于对既有观念质疑与挑战,从而成为知识建构与创新的主体力量。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科学课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要性,随后对具体优化策略提供了几点建议,以期能让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上更加自主,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课;小学科学;思维能力
引言: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潜能的深度挖掘与个性化成长的精心培育。小学科学教育的精髓在于教师精心策划,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探究舞台,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敢于质疑、勇于尝试、自主求知的良好习惯。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教师常会忽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难以体会到科学学习的乐趣与挑战。对此,教师作为课堂内容的主要决定者,务必及时创新多种授课方式,吸引学生主动配合教学工作开展,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一、科学课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要性
科学,作为探索、汇聚及广泛接受的普遍规律与原理的实践应用,是经过系统梳理与数学表达的知识体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学生得以深入浅出地洞察周遭世界的种种奇观异象,掌握一系列基础法则,这不仅能为学生揭开各项生活现象本质,更是促进学生心智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因此,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不言而喻。
具体课堂中,教师的职责远不止传授基础科学知识,更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以更加灵活和深入的视角去领悟科学的奥秘,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将帮助学生在探索科学知识的征途中更加游刃有余,使每一次思考都成为成长的阶梯,让每一次解惑都令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不仅是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
二、科学课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构筑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兴趣扮演着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关键角色。因此,成功的科学教学应当摒弃填鸭式的灌输,转而聚焦于如何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考虑到小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教师可基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降低学生知识理解难度[1]。以学习“水到哪里去了”为例,当探讨到烧开的水壶上方袅袅升起的“白气”是否就是水蒸气这一谜题时,教师便可将知识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搜索记忆中的“白气”,并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的初步印象。此时,学生将纷纷从自身的观察与体验出发,提出见解,如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对于学生的各项解答,教师都应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自信心的维持。随后,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水蒸气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且难以捉摸”,让学生领悟“白气”之所以能被看见,正说明它并非无形的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此时,该种课堂内容的建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还可在无形中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深入挖掘科学教材内容
科学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培育学生科学思维的核心在于激发并培育学生的质疑精神。一堂优质课程的价值,并不单纯体现在知识量的堆砌上,而更在如何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拓展与广度延伸。诚然,课程的成功与否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其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视角是客观上的重要基石,而在实践层面,则直接反映在教学设计的精巧与执行的效率上。即便是面对同一本教材,不同教师的课堂风采也各不相同。那些能够深入剖析教材精髓、站位于更高视野的教师,往往能赋予教学内容更为深远的内涵;反之,若仅停留于表面文字的解读或图像的简单说明,则难免显得浅尝辄止,缺乏深度。教材,应当是学习的工具而非填鸭式的载体。教师应避免直接灌输僵化的知识点,转而引导学生怀揣好奇与猜想,主动探索、搜集证据、进行逻辑推理与论证,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此时的课堂教学,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更传递着宝贵的科学态度,能有效激发并培养学生的科学质疑与探究精神,于无声处滋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后续的全面发展。
(三)设计合理问题情境授课
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应确保问题紧密关联课程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考焦点聚焦于学习主题之上,从而在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的同时,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需注意的是,该过程中,问题的合理性至关重要。不合理的问题设置非但无法助力教学,反而可能成为阻碍,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甚至让学生感到困惑,削弱提问本身的价值[2]。以教授“不简单的杠杆”为例,教师在引入“杠杆”概念时,若仅通过简单询问手中物体名称,随后直接展示杠杆作用,而非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可能会使教学过程显得生硬且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对于抽象概念如“杠杆”,直接展示现象而不辅以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可能难以自主建立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导致学习体验肤浅,思维未能深入课程内容。因此,更理想的做法是,在展示杠杆作用前,先通过讲述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杠杆应用实例(如开瓶器开瓶盖),然后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工具为什么能这么轻松地完成任务?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以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杠杆的工作原理,从而更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导向课程内容,实现高效学习。
(四)适当使用实验进行授课
小学科学课堂中,构建积极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机制显得尤为关键。实验教学作为核心环节之一,实验成功实施离不开师生间即时、有效地沟通。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对话不仅能促进知识的共享与深化,还能令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加深彼此间的理解与共鸣,实现思维的互补与拓展。为此,教师应于日常中广泛搜集教学资源,对实验器材进行反复测试与优化,确保课堂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教师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分组探索,利用多样化的工具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解决问题。教师则需预先准备充分,预见学生可能的需求,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库,让学生在面对挑战时有足够的资源可供选择,从而大幅提升探究活动的效率与深度。对于实验结果,无论其是否能够验证假设,教师都应视之为宝贵的学习契机。当学生假设得到证实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而当假设遭遇挑战,教师则需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反思,共同探讨是假设本身的问题,还是实验过程中的偏差所致。通过开放且诚恳的师生交流,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还将激发学生持续探索、勇于挑战的科学精神,为学生思维能力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不应该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自信、有逻辑性的思考习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任丽娜.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3,(12):45-49.
[2]顾月明.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1,(14):65-66.
[3]仲维立.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