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咸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沣东)工作部,陕西省西安市,712000,
摘要:《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中的验收标准与规范制定研究》探讨了在当前建设工程领域中,规划条件核实的关键问题与实践挑战。文章深入剖析了规划条件核实的标准和规范,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与改进方案。
关键词:规划条件核实;标准与规范;实践问题
一、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概述
1.1 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的定义与重要性
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是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中一项重要环节,本文所称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简称规划条件核实,下同)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为依据,对已竣工未验收的建设工程进行规划复核和确认的行政行为。
规划条件核实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首先,它是维护城市规划权威性的重要手段。在城市空间日益紧张的今天,规划是引导城市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规划条件核实通过事后的核实,确保了前期规划的落地执行,避免了“纸上谈兵”。其次,规划条件核实是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屏障。规划条件核实还对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有着深远影响。通过标准化清单模式、联合验收等验收流程和远程无人踏勘等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以提高验收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也有助于积累数据,为城市规划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依据,加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后的监督管理。
1.2 现行规划条件核实标准与规范的分析
当前,规划条件核实的标准与规范主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国家层面的法规为规划条件核实提供了基本框架。《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建设工程竣工后,设区的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建设单位申请后二十个工作日内,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并出具核实意见。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有关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房产权属登记。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省、市城乡规划条例以及相关规定明确了规划条件核实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规定了规划条件核实的责任主体和核实内容。这些法规确保了全国范围内的基本统一性,有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然而,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更为详细和具体的地方性规定。例如,2021年10月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印发《关于加强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管理工作的通知》,针对城市规划、管理需求以及实践经验做法,对规划条件核实标准进行了细化和补充,如对建设项目存在违法行为的要求、对于分期建设项目的整体核实要求、误差的判断及处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核实标准,以及增加了实际建成与规划许可不完全一致,但仍可通过规划条件核实的几类情形。
这些地方法规增加了实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可能导致全国范围内的验收标准出现一定的差异,各地没有统一标准,部分方面还需要地方规划部门的自由裁量,增加了执行难度。因此需要统一规划条件核实的内容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控制人为判断程度,减少廉政风险点。
规划条件核实标准与规范的执行也对一线经办人员的业务呢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经办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差不齐,对规划条件核实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可能存在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条件核实结果的精确性和公正性。因此,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熟练掌握国家和地方的规划条件核实标准,是提高规划条件核实质量的关键。
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规划条件核实标准进行梳理和整合,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标准统一,并强化监管力度,确保政策的严格执行。同时,应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智能分析,提高规划条件核实效率和准确性。此外,加强专业培训,通过定期的教育和考核,确保验收人员具备执行验收标准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通过这些措施,有望在未来的建设工程中构建一个更为公正、高效和规范的竣工规划条件核实体系。
二、规划条件核实的实践问题与挑战
2.1 验收标准的执行难点
规划条件核实标准的执行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这些难点直接影响了规划条件核实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阻碍了城乡规划管理的有序发展。
标准不统一是执行过程中的首要挑战。尽管国家层面的法规为规划条件核实设定了基本框架,但各地的地方性规定往往在细节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项目的验收标准可能因地区不同而不同,使得建设主体、施工单位以及验收人员难以形成一致的执行依据,增加了执行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和统一验收标准,同时,地方政策也应尽量与国家法规保持一致,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并且将核实内容清单化、表格化,核实一项销掉一项,可解决核实内容的人为遗漏,同时这些清单表格方便留档备查,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后的监督管理。
执行力度的问题不容忽视。在规划条件核实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执行标准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部分项目的规划条件核实流于形式,重点可能过于偏向显性问题,而对隐蔽工程的核实不足。这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被忽视,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强化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确保验收标准的严格执行,是提高规划条件核实质量的关键步骤。
信息化水平的局限性也是执行难点之一。传统的验收方式往往依赖于人工审查和纸质资料,这不仅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现代信息化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物联网,尚未在验收中得到充分利用,限制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通过引入智能化的验收工具,可以提高数据处理速度,降低出错率,进而提升验收的公正性和效率。
2.2 规范执行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
在规划条件核实时,规范执行过程中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往往体现在标准执行的不一致、监管力度的不足、信息化的滞后以及专业技能的欠缺等多方面。以下将通过具体案例来剖析这些问题的现实表现及其影响。
案例一:以某学校项目的规划条件核实为例,操场草坪选用了人工塑胶草坪,建设方及使用方从成本控制、后期养护及使用需求方面表达了选用人工草坪的诉求,但由于规划许可时,操场草坪已计入绿地率,由于不同地区及不同测绘院验收及测绘的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了规划条件核实时绿地率可能会不满足规划审批时要求,也影响项目的顺利竣工备案。
案例二:笔者在一些住宅项目中发现,由于前期规划许可时抢工期,规划总平图质量不高内容不细,审核人员也未能谨慎把关,在设计院深化建筑施工图时,进行了部分调整及增补,如:增加人防出入口、建筑面积调整、建筑尺寸、高度调整以及绿化景观调整等,导致建成现状变化较多,规划条件核实无法做到依图核实,破坏了规划的严肃及权威性,也为后期业主投诉埋下隐患。
案例三:在执行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印发《关于加强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管理工作的通知》过程中,笔者将文件中关于规划条件核实的内容制成清单,比如把建筑工程核实内容细分为总平面布局布置、经济技术指标要点、外立面、室外工程、规划区内临时建设及违建物审查等五方面。其中在核实经济技术指标要点时,又将建筑面积、建筑高度核实制成表格,这样模版化的处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减少遗漏,便于备查,此方法也在日常审批工作中得到了推广,效果显著。但核实工作仍处于较为传统的形式,主要依赖于人工对纸质资料及现场的审查。
以上案例揭示了在执行规划条件核实标准时存在的问题。首先,标准的不一致性导致项目在不同区域的规划条件核实过程中面临困扰,影响了项目的正常推进。其次,执行力度的不足使得一些关键问题被忽视,为项目后期使用埋下隐患。再者,信息化水平的滞后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易出错,影响了规划条件核实结果的准确性。
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改进:一是国家层面应进一步统一和细化规划条件核实标准,减少地区的差异性;二是强化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确保规划条件核实的公正和有效;三是积极推动信息化在规划条件核实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四是加强专业培训,确保规划条件核实人员具备执行标准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在实践中有效解决规范执行中的问题,推动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 林代垚.浅淡厦门市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测量[J].《北京测绘》,2013年第4期94-96,共3页
[2] 许俊峰.小议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的创新管理[J].《福建建设科技》,2019年第5期82-83,共2页
[3] 李宗飞.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技术与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16年第9期0050-0050,70,共2页
[4] 陈琦.城市规划竣工监督测量的探讨与实践[J].《福建建筑》,2018年第9期126-128,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