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市人民医院 山东省临清市 252600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通气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情往往较为复杂,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机械通气患者重症护理的关键要点,评估护理干预对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优化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效果。
关键词:机械通气;重症护理;护理要点
一、引言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机械通气患者的重症护理要点,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对相关护理措施的详细阐述和效果分析,为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和预后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二、机械通气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
(一)呼吸功能障碍
1.通气不足
肺顺应性降低。正常情况下,肺组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顺应性,能够轻松地扩张和回缩以完成呼吸动作。但在多种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纤维化)中,肺组织发生炎症、纤维化等改变,导致肺顺应性显著降低。这意味着呼吸时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使肺扩张,从而引起通气不足。
呼吸肌无力。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吉兰 - 巴雷综合征)或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会使呼吸肌(主要包括膈肌和肋间肌)收缩无力,无法产生足够的力量来完成有效的呼吸运动,进而导致通气不足。
气道阻力增加。气道内的异物、分泌物积聚、气道痉挛(常见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情况,会使气道变得狭窄,气流通过时阻力增大,影响气体的进出,导致通气不足。
2.氧合障碍
肺泡 - 毛细血管膜损伤。肺部炎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等因素可导致肺泡 - 毛细血管膜受损,气体交换的面积减少,同时通透性增加,使氧气难以有效地从肺泡进入血液,导致氧合障碍。
肺内分流增加。在某些肺部疾病(如肺不张)中,部分肺泡失去通气功能但仍有血流灌注,形成肺内分流。这部分未经氧合的血液混入动脉血中,导致血氧含量降低,出现氧合障碍。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正常情况下,肺泡通气量和肺毛细血管血流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以确保有效的气体交换。但在肺部疾病(如肺炎、肺气肿)时,通气和血流分布不均匀,导致部分肺泡通气良好但血流不足,而另一些肺泡血流丰富但通气不足,从而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影响氧合。
(二)其他器官功能受累
心输出量改变。机械通气时,胸腔内压力的变化会影响静脉回流。正压通气会使胸腔内压力升高,导致静脉回流减少,右心前负荷降低,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此外,长期的机械通气可能导致心肌缺氧、心肌抑制因子释放等,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
血压波动。胸腔内压力的变化还会影响动脉血压。正压通气使胸腔内大血管受压,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同时心输出量减少,可能导致动脉血压下降。而在撤机过程中,胸腔内负压增加,回心血量增多,又可能出现血压升高。
心律失常。机械通气患者常因低氧血症、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失衡等原因诱发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
(三)消化系统
应激性溃疡。机械通气患者往往病情危重,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同时,胃肠道黏膜的缺血缺氧也会加重黏膜损伤,容易引发应激性溃疡,表现为胃肠道出血。
肠道功能紊乱。机械通气患者由于卧床、使用镇静药物等原因,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出现腹胀、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此外,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还可能导致肠道内细菌和毒素移位,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患者的生理病理变化复杂,涉及呼吸、心血管、消化等多个系统,这些特点对于临床护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机械通气患者重症护理要点
(一)呼吸道管理
1.气道湿化
主动加热湿化器。通过加热并增加吸入气体的湿度,使其接近人体生理需求,预防气道黏膜干燥、痰液黏稠难以排出。
人工鼻。适用于短期机械通气患者,可过滤吸入气体中的细菌和灰尘,同时保留一定的湿度。
间断气道内滴注。在吸痰前后向气道内滴入适量生理盐水,以湿化气道,但需注意滴注速度和量,避免引起呛咳和肺水肿。
2.吸痰护理
吸痰时机。根据患者的咳嗽反射、肺部听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综合判断吸痰时机,避免不必要的频繁吸痰。
吸痰方法。选择合适的吸痰管,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插入深度适当,采用边旋转边吸引的方式,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 15 秒。
观察与评估。吸痰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痰液性质和量等,评估吸痰效果。
(二)生命体征监测
1.呼吸监测
呼吸频率和节律。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是否正常,节律是否规则,有无呼吸急促、浅慢、不规则呼吸等异常情况。
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监测机械通气设置的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是否符合患者的病情需求,及时调整参数。
气道压力。包括峰压、平台压和呼气末正压等,了解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的变化,预防气压伤。
2.循环监测
血压监测。定时测量患者的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观察血压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低血压或高血压状态。
心率和心律。持续监测心率,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
中心静脉压。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监测中心静脉压,以评估血容量和心功能。
(三)心理护理与沟通
1.患者心理状态评估
焦虑和恐惧评估。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行为、语言等,以及使用焦虑量表等工具,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焦虑和恐惧情绪。
抑郁评估。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情绪低落、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抑郁症状。
2.心理支持与沟通技巧
情感支持。护理人员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者交流,给予鼓励和安慰,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支持。
信息沟通。及时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机械通气的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的不确定感。
非语言沟通。对于无法言语的患者,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
(四)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吸痰、更换呼吸管路等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口腔护理。每日进行口腔清洁,减少口腔细菌滋生和下移。
体位管理。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采取半卧位,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
2.气压伤
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肺功能,合理调整气道压力、潮气量等参数,避免压力过高导致肺泡破裂。
密切观察。注意患者有无皮下气肿、纵隔气肿等气压伤的表现,及时处理。
3.胃肠道并发症
早期肠内营养。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给予肠内营养,维护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胃肠减压。对于有胃潴留、腹胀等症状的患者,进行胃肠减压,减轻胃肠道负担。
预防应激性溃疡。使用抑酸药物、保护胃黏膜药物等,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机械通气患者的重症护理需要全面、细致和专业,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重症护理要点的准确把握和科学的效果评估,能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然而,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需求和医疗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奕尤,陈必桂,曾秋谷,等. 双管喉罩在呼吸内科危重患者人工气道建立的应用 [J]. 吉林医学, 2016, 37 (06): 1384-1386.
[2] 郑延敏. 呼吸内科药物镇静下行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 [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6, (01):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