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8
/ 2

新时代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策略

余田  吴扬丽

武汉机电工程学校  湖北 武汉   430012

摘要:新时代中职教育作为基础性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中职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强迫症、厌学、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不断增加。中职学校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做好日常监督管理等措施,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时代  中职生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2023年4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通知,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

当前中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一定短板:一是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家长只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学生在遇到心理障碍时不能主动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有待加强,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另一方面现有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心理健康预警防控体系有待完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还未做到常态化、全覆盖;四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待提高,协同教育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鉴于以上因素,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一、新时代中职生心理健康调查及问题分析

2019年,陈丹、权治行等人对我国10个城市的4153名中学生开展调查,结果表明:73.7%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良好,问题检出率为26.3%[1]。2022年9月,武汉一所中职学校对623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筛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强迫症问题

该校中职新生强迫症状均值1.75,问题检出率29%,其中轻度症状率24%、中度症状率4.7%,强迫症状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青春期心理矛盾与冲突较为激烈。他们希望拥有较强的成就感、成人感和独立感,但现实与理想差距很大,极易导致其心理失衡。

(二)学习压力问题

该校中职新生学习压力均值1.65,问题检出率28.6%,其中重度症状2.0%、轻度症状率18.4%、中度症状率7.1%,学习压力问题较为突出。一般认为,中职生的学习压力远远小于普通高中生,但研究表明,中职新生的学习压力相比焦虑、抑郁更为突出,若迟迟得不到解决,将对其心理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

(三)焦虑问题

该校中职新生焦虑均值1.62,问题检出率27.2%,其中轻度症状率18.5%、中度症状率5.5%,焦虑问题突出。适度的焦虑,固然可以事倍功半,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达到目标。然而,过度焦虑会发展成为焦虑症,影响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严重的还会导致个体产生躯体征状且难以自愈。

(四)抑郁问题

该校中职新生抑郁均值1.69,问题检出率25.0%,其中中度症状率5.8%、轻度症状率17.3%、重度症状率1.6%。检出率25.0%,超出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的青少年24.6%的检出率。若中职新生的抑郁情绪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导致无法排解,将逐步转化为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后果严重[2]。

二、新时代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应对策略

(一)实施五育并举,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

一是以德育心,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二是以智慧心,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三是以体强心,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高质量开展体育运动。四是以美润心,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作用,广泛开展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美育实践活动。五是以劳健心,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品质。

(二)加强课堂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

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按规定开足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模块学时,组织编写中职生心理健康读本,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向家长、班主任和辅导员等群体提供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等“服务包”。依托“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教育、“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等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学校聘请的社会工作者等作用,增强同伴支持,融洽关系。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按照比例要求,配齐配足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鼓励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校定期选派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等参加有关职业技能培训。支持社会力量、专业医疗机构参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行动,用好家校社协同心理关爱平台,推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源开发,提升教师发现并有效处置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四)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

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用好开学重要时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科学规范运用测评结果,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建立健全测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止信息泄露。

建设校级心理辅导中心,规范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开展预警和干预工作。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变化的学生。发挥心理援助热线作用,面向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受影响学生人群,强化应急心理援助,有效安抚、疏导和干预。

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网上网下监测预警学生自伤或伤人等危险行为,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

(五)做好日常监督管理,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和渠道,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推广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验做法。二是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清理、查处与学生有关的非法有害信息及出版物,重点清查问题较多的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同时,全面治理校园及周边、网络平台等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危害身心健康的食品、玩具等,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3]。

参考文献:

[1]陈丹,权治行,艾梦瑶,等.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9):8-10.

[2]周祎,周飞,《中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8月

[3]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