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小溪镇人民政府,233300
摘要:蚌埠市田间玉米种植中,病害防治与种植技术应用至关重要。玉米作为重要粮食和饲料作物,在该市农业中地位突出,但常受病害困扰,影响产量与质量。文章详细分析了玉米常见病害的症状表现、发病规律,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同时,阐述了关键种植技术环节,包括品种选择、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等,为蚌埠市玉米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保障。
关键词:玉米病害防治;种植技术;蚌埠市
引言
玉米在农业生产中意义重大,而蚌埠市拥有适宜玉米种植的自然条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增加,蚌埠市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然而,病害始终是制约玉米产量与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有效的病害防治与科学的种植技术应用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蚌埠市田间玉米病害防治与种植技术,对于提高玉米生产效益、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地区农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蚌埠市玉米种植概况
1.1种植区域分布
在蚌埠市,玉米种植有着广泛的区域分布。怀远县的平原地带、五河县的肥沃田野以及固镇县的广袤乡村,都能看到大片的玉米田。这些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为玉米生长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
1.2种植面积与产量
近年来,蚌埠市玉米种植面积呈稳步上升态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种植玉米。一方面,政府积极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扩大种植规模;另一方面,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也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在种植面积扩大的同时,玉米产量也实现了显著提升。通过引进优良品种、科学施肥、合理密植以及精细化的田间管理,玉米单产不断提高。如今,蚌埠市的玉米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还远销周边地区,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玉米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2.1玉米大斑病
(1)症状表现及发病规律
症状表现极为明显,玉米大斑病通常在叶片上首先显现。初期病斑呈长梭形,颜色为灰褐色或黄褐色,长度一般在5—10cm左右,宽度约为1—2cm。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病斑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叶片的正常功能。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病斑上会滋生出黑色霉层,这不仅破坏了叶片的美观,更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极大威胁[1]。其发病规律主要是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翌年便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的力量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玉米大斑病极易发生和流行。
(2)防治措施
对于玉米大斑病的防治,首先应重视品种的选择。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病害的关键一步,可有效降低发病的可能性。同时,加强田间管理至关重要。合理密植能够确保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减少病原菌滋生的机会。此外,要及时清除病残体,避免病原菌在田间积累。一旦发现病害,在发病初期应及时使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以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2.2玉米小斑病
(1)症状表现及发病规律
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会对叶鞘和苞叶造成损害。病斑呈现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颜色为黄褐色,边缘颜色相对较深。病斑大小一般在1-2cm×0.5-1cm之间。当病情严重时,病斑会相互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输送。其发病规律是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侵染。高温高湿的环境、连作地块以及种植密度过大等因素都容易引发玉米小斑病。
(3)防治措施
在防治措施方面,选用抗病品种是基础。实行轮作也是有效的防治手段,避免连作可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合理密植能够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2]。当发现病害时,在发病初期可选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
2.3玉米锈病
(1)症状表现及发病规律
玉米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也可能被侵染。初期病斑为淡黄色小点,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疱斑。疱斑破裂后,会散出铁锈色粉末,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病原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担孢子,借助气流进行传播。在高温高湿、多雾的天气条件下,玉米锈病容易发生和流行。
(2)防治措施
对于玉米锈病的防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选用抗病品种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可选用三唑酮、戊唑醇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控制病害的蔓延。
3 玉米种植技术应用
3.1品种选择
在玉米种植中,品种选择至关重要。要结合蚌埠市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挑选出最适宜的优良品种。首先,需考虑品种的抗病性,选择对当地常见玉米病害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能够大大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因病害带来的损失。其次,抗逆性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例如对干旱、洪涝、高温等不良环境条件有一定抵御能力的品种,可确保玉米在不同的气候状况下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生长态势。此外,还要关注品种的产量潜力,选择那些经过实践验证、具有较高产量潜力的品种,为提高玉米产量奠定基础。同时,不能盲目引进新品种,要充分了解新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通过小规模试验种植等方式,观察其在本地的生长表现后再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
3.2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栽培方式等因素来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于中晚熟品种,一般每亩种植 3500—4000株较为合适。这类品种生长周期较长,需要较大的生长空间来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而早熟品种由于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合理密植能够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使玉米植株之间相互协调生长[3]。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之间竞争养分、水分和阳光,通风透光不良,容易引发病虫害,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反之,种植密度过小,则会浪费土地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通过科学合理的密植,可以实现玉米产量的最大化。
3.3科学施肥
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搭配适量化肥。每亩施有机肥2000—3000公斤、复合肥30—40公斤,在播种前施入并翻耕入土,为玉米生长提供持久养分。追肥分阶段进行,苗肥在出苗后3—4叶期追施尿素5—10公斤,促进幼苗生长;穗肥于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 15—20公斤,满足玉米关键生长期的养分需求;粒肥在抽雄后开花前施尿素5—10公斤,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粒重。
3.4田间管理
间苗定苗在玉米生长初期至关重要。3—4叶期进行间苗,去除弱苗病苗,5—6叶期定苗,保证植株整齐。中耕除草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同时减少杂草竞争。玉米不同生长阶段需进行科学的水分管理,播种期保证墒情,出苗后适当控水促根,关键生长期和灌浆期保证充足水分供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蚌埠市的农业生产中,玉米病害防治与种植技术应用紧密相连。通过对常见病害的有效防治以及科学合理地运用种植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蚌埠市的玉米种植产业将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葛宪. 田间玉米病害防治与种植技术应用分析[J]. 河北农机, 2023, (15): 151-153.
[2]张文瑜. 田间玉米病害防治与种植技术应用研究[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2, (06): 57-58.
[3]韦中胜. 田间玉米病害防治与种植技术应用研究[J]. 现代农业研究, 2021, 27 (02): 109-110.
作者简介:吕郑涛、男(1992年-),汉族,安徽省凤阳县人、大学本科,助理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苗木栽植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