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治疗应用在老年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7
/ 2

消化内镜治疗应用在老年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慧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民医院鹅湖分院  江苏省无锡市214000

摘要:目的 探究评估消化内镜治疗应用在老年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中2023年2月至2023年11月期间的老年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中采用常规药物维持电解质平衡。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出血指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血流速度、出血量、退热时间、呕血消失时间以及大便潜血试验转阴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消化内镜技术在老年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精准诊断和微创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消化内镜;老年患者;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出血指标

老年人群中,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临床情况,常常需要迅速有效的干预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消化内镜技术作为一种关键的诊断和治疗工具,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消化内镜治疗在老年人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应用逐步得到推广和深入研究。本文探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分析消化内镜技术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中2023年2月至2023年11月期间的老年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8岁至78岁,平均年龄(67.11±1.59)岁。对照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7岁至79岁,平均年龄(68.42±1.64)岁。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如性别、年龄、病情等均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在对照组患者中,采用常规药物维持电解质平衡。他们分别接受了0.1毫克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溶解在20毫升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注射,以及40毫克奥美拉唑,溶解在100毫升相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续3天[2]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消化内镜检查,禁食24小时后进行操作。观察患者的出血部位,周围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每个注射点不超过2毫升,总用量不超过20毫升。在消化内镜下,使用钛夹释放器,距出血点3厘米处放置钛夹,沿垂直方向施加压力。确认止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撤出消化内镜[3]

1.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出血指标情况,包括止血时间、血流 速度、出血量、退热时间、呕血消失时间以及大便潜血试验转阴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SPSS26.0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各自使用均数±标准差、率表示,之后分别实施t检验、X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血流速度、出血量、退热时间、呕血消失时间以及大便潜血试验转阴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出血指标情况,

分组

止血时间(d)

血流速度(mL/s)

出血量(mL)

退热时间(h)

呕血消失时间(d)

大便潜血试验转阴时间(d)

观察组(n=30)

0.93±0.28

94.18±7.31

292.68±11.15

23.57±4.47

3.17±1.37

5.57±1.47

对照组(n=30)

1.76±0.35

99.53±8.24

312.09±16.52

28.19±5.65

3.99±1.65

7.19±1.65

t

10.143

0.660

5.334

3.512

2.094

4.015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老年人群中,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临床情况,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生命威胁。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这类疾病的发病率逐步增加,对医疗资源和治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化内镜技术作为一种关键的治疗手段,已经在老年人群中应用广泛,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深入研究和了解消化内镜技术在治疗老年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中的应用,对于优化老年患者的医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群中的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是指由于消化道黏膜病变引起的出血现象,而非因静脉曲张导致的出血[4]。这种类型的出血通常发生在胃、十二指肠或食管等消化道部位,其病因多样化,包括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等。由于老年人的消化道病变风险增加,这类出血在老年患者中尤为常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中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不仅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还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类出血至关重要。

临床表现和诊断挑战老年人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能仅表现为隐匿性贫血或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疼痛、反酸、黑便等。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或严重贫血等明显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然而,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和用药史,其病史复杂性增加了诊断的难度。诊断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主要挑战包括早期识别病变部位和确定出血源的准确性

[5]。传统的诊断方法如内镜检查、造影和血液检查在老年患者中应用时,需考虑其对身体的影响和安全性。因此,针对老年人的特殊生理和病理情况,需要综合多种诊断手段,确保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消化内镜技术是一种通过灵活的光学镜头和图像传感器,插入患者消化道内部进行直接观察和操作的医疗诊疗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灵活内镜通过口腔或直肠插入,显微镜头传输高清晰度图像至显示器,从而实时观察和诊断消化道内部的病变或异常。随着光学技术和影像处理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技术得以高度精细化和精准化,成为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工具。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刚性内镜到现代灵活内镜的演变。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出了最早的灵活内镜,使得检查操作更加舒适和安全。此后,随着光纤技术、高清晰度图像传感器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消化内镜的分辨率和操作灵活性不断提升,大大促进了消化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6]

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和显著优势。首先,消化内镜能够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和病变性质,及时采取止血措施,有效减少出血的持续时间和风险。其次,内镜技术结合了多种治疗手段,如电凝、激光治疗、止血夹等,可根据病变情况和患者个体化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消化内镜技术具备微创操作的优势,减少了传统开放手术所需的创伤和恢复时间,有利于老年患者及高危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术后康复。综上所述,消化内镜技术不仅在诊断过程中具有精准性和安全性,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展现了明显的效果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技术在老年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精准诊断和微创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德鋐,陈文疆,王龙宗.消化内镜辅助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23,42(31):49-52.

[2]薛鹏星.消化内镜治疗应用在老年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3,42(02):68-72.

[3]刘智.消化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3):33-35.

[4]周未,樊丽珍,杨保元,等.急诊胃镜微创治疗消化道大出血219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2):1975-1977.

[5]吴廷勇.消化内镜应用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中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4):65-67.

[6]文政伟,李秋兰,何均辉.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院,2018,18(09):134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