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6
/ 2

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王 东

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我国城镇化建设经历过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由此遗留下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求城镇化建设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高城镇经济发展质量,扭转传统城镇化建设陷入的困境,不断积极摸索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镇建设;应用措施

1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概述

1.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和谐统一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具体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文化、道德、意识等层面渗透生态思想,发挥生态思想的引导性作用,将其作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是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促使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即生态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供给,经济建设为生态文明提供物质保障,进而促使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生成。三是生态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生态制度为执行依据,明确划分权责关系,解决利益冲突问题,运用法律、政策等手段强制管控生态保护红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1.2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应以人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之路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具备以下三个重要特征。一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把人作为建设发展的核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保障人民群众在城镇化建设中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二是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要重视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城镇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开展经济建设,强调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建设理念。三是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要关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文化作为城镇建设的灵魂,充分挖掘城镇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宜居城镇。

2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2.1发展生态经济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经济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着重于发展生态经济,借助生态经济优势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打造生态经济结构体系,促进新型城镇步入内涵式发展轨道。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发掘本地区潜在的生态资源,用生态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生态高效产业发展。新型城镇要建设复合型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发展经济,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2.1.1发展生态农业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传统农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向农户全面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学品、农药的用量,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减少农业生产产生的面源污染,保护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在生态农业中,各地区要创新发展农业生态园、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型产业,利用农业资源为本地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1.2发展生态工业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转变传统工业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摈弃牺牲自然资源换取经济短期快速增长的落后观念,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工业生产中,运用清洁生产技术、新能源技术、循环可再生技术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浪费,促进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利共赢。

2.1.3发展生态服务业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全面掌握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积极探寻生态环境资源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之路,创新第三产业经济模式。例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商业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绿色公共管理服务业等,为城镇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2.2有效利用资源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将节约资源作为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根本策略,转变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满足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2.2.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在城镇经济发展核心考核指标中,将资源消耗力度纳入指标体系,提高政府部门对资源利用的重视程度。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尽快淘汰能耗占比过高的产业,降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程度,优化调整城镇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支持技术集约型、知识密集型行业企业发展,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源消耗进行全过程控制,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现象。

2.2.2发展新能源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风电、水电、核电、光伏等新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有效控制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地方政府采用优惠政策引导居民购置新能源汽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2.3节约资源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遵循有限、有偿、有序的原则开发利用资源,建立起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引导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形成节约意识。新型城镇要推广使用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延缓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的消耗速度,控制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料量,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第二步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要遵循“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人才落户—释放消费潜力/产业规模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正增长”的客观规律。产业发展和升级离不开人的支撑,尤其是各类人才的参与。因而,要通过政策落实引进适合城镇区域内发展的现代企业,通过企地合作加快企业发展而培育吸引人才的基础。而现代社会吸引人才的方式也逐步多样化,在保证住房、生活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也更加注重文旅等人文关怀方面的要求。具体来说,政府应完善交通、物流、住房、娱乐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吸引企业落户,同时引入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项目吸引人才落户,促进当地民众多元化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激发当地经济发展活力。

2.4大力发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

不断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建筑统一、配套完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要求,继续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房地产业参与和带动乡村振兴,打造生产基地,建设宜居、宜业配套设施,提升农村生活的便利度与智能化,改善村镇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区域品质和价值,为群众提供居住舒心、配套齐全的新型城镇。这不仅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我国城镇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因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进一步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区域内土地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同时,充分发掘区域内潜在的资金保障渠道,如通过大力实施占补平衡项目、增减挂钩项目以及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在推进乡村土地事业发展的同时,补充部分资金用于乡村格局建设和生态修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推进城镇发展模式向生态型、节约型、环保型模式转型升级,确保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城镇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合理规划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春江. 关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21, 000(001):92-93.

[2]石爱吉. "问题导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探究[J]. 生态环境与保护, 2021, 4(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