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中心医院 胸心血管外科
湖北黄石435000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对结核包裹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患者临床体征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4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患者,采用分层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两组均进行常规抗结核、保肝治疗。对照组给予改良胸腔闭式引流,研究组在对照组改良胸腔闭式引流的基础上,联合尿激酶继续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和炎症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胸膜厚度、抽液总量和胸腔积液消失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改良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降低炎症指标。
【关键词】改良胸腔闭式引流;尿激酶;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炎症指标
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是指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胸膜后,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导致胸膜腔内的液体积聚,并因纤维素的沉积和粘连而形成包裹性积液[1]。这种积液通常被限制在胸膜腔的某一区域,不易被常规胸腔穿刺抽吸干净。近年来,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逐渐应用于临床,通过优化引流管设计和固定方式,有效提高了引流效果,减轻了患者痛苦。然而,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完全满足临床需求,探索联合用药方案成为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尿激酶作为一种具有溶解纤维蛋白、促进胸腔积液吸收作用的药物,在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2]。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患者临床体征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患者,采用分层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对照组男女比例24/11,年龄范围26-66岁,平均(44.21±6.54)岁。研究组男女比例23/12,年龄范围26-68岁,平均(44.18±6.50)岁。两组在的基线资料相似,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可比性。该研究方案已经通过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查,并获得了其正式的认可和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3]中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的诊断;(2)经B超检查提示包裹性胸腔积液;(3)发病时间<1个月;(4)所有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者;(2)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3)存在恶性肿瘤、心里衰竭、肝硬化者;(4)对尿激酶或本研究其他药物过敏者。
1.3方法
两组均接受了2个月的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和吡嗪酰胺(Z)联合强化用药,以及10个月的HRE维持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超声引导下选择积液量最多、胸膜最厚部位作为穿刺点,并精确定位;在穿刺点周围进行局部麻醉。麻醉成功后,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一旦回抽确认有积液存在,将导丝经穿刺针送入胸腔内,然后拔出穿刺针,沿导丝置入一次性引流导管,深度一般为8~12cm。拔出导丝后,固定外部导管,并连接一次性引流袋,打开引流袋的开关,使胸腔内的积液顺利流出,同时做好时间和深度的标识及相应记录。首次引流,引流量控制在800mL以内;自第二日起,每日引流量不超过1000mL。在引流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密观,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了小剂量尿激酶的应用:在首次充分引流胸腔积液之后,通过引流管注入由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与5万U尿激酶(由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4033)组成的混合液。夹闭引流管,并指示患者转动身体,以促进药物与胸膜的充分接触。在注入药物后的4~6小时,再次开放引流管,以确保每日的引流量达到预定标准。在引流过程中,若患者出现胸痛或胸膜腔局部出血的情况,则应相应减少尿激酶的剂量,或暂时停止使用尿激酶。
1.4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对比。记录患者胸膜厚度、抽液总量和胸腔积液消失时间。
(2)炎症指标对比。在治疗前和治疗10d后,检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水平。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SPSS 20.0统计软件精确地处理数据,对于满足正态分布的临床指标和炎症指标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指标对比
如表1所示,研究组的胸膜厚度、抽液总量和胸腔积液消失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x±s)
组别 | 例数 | 胸膜厚度(mm) | 抽液总量(mL) | 胸腔积液消失时间(d) |
研究组 | 35 | 6.48±0.77 | 199.98±40.61 | 16.76±2.34 |
对照组 | 35 | 10.43±1.18 | 267.02±45.79 | 22.62±2.45 |
t | - | 16.585 | 3.565 | 3.097 |
P | - | <0.001 | <0.001 | 0.003 |
2.2炎症指标对比
如表2所示,治疗后,研究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组低(P<0.05)。
表2两组炎症指标对比(x±s)
组别 | 例数 | 超敏C反应蛋白(mg/L) | 白细胞计数(109/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研究组 | 35 | 96.40±6.51 | 30.06±2.94 | 8.82±1.24 | 6.42±0.69 |
对照组 | 35 | 96.43±6.53 | 37.64±2.71 | 8.81±1.26 | 7.28±1.22 |
t | - | 0.019 | 11.215 | 0.033 | 3.630 |
P | - | 0.985 | <0.001 | 0.973 | <0.001 |
3 讨论
本研究提示,研究组的胸膜厚度、抽液总量和胸腔积液消失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组低(P<0.05)。表明联合治疗方案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还能显著减轻炎症反应,有助于患者的整体康复。究其原因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通过超声引导精确定位穿刺点,结合局部麻醉和一次性引流导管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有效促进了胸腔积液的排出。这一优化措施减少了传统引流术中的并发症风险,如感染、导管堵塞等,为患者带来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体验。尿激酶作为一种强效的纤维蛋白溶解药,能够促进胸腔积液的吸收和减少粘连,从而加速胸腔积液的消失。本研究中,在首次充分引流胸腔积液后,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混合液,并夹闭引流管促使药物与胸膜充分接触,使胸腔积液的吸收效率得到提高。
综上,本研究采用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体征,降低炎症指标。
【参考文献】
[1]陈源乔.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0,4(10):42-44.
[2]娄婷婷.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23,13(28):44-46.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