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资阳 641300
在医学领域,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健康威胁,它们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这些疾病的影像诊断是诊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结构清晰的影像科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常见脑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
一、脑血管疾病概述
脑血管疾病是由多种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疾病。这些病变可能表现为脑血管的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的症状。这组疾病在临床上亦被称为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人们通常称之为脑中风。该病症在中年及以上人群中急性发作的情况较为普遍,若病情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等严重症状。
二、常见脑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方法
1. 头颅CT:头颅CT是一种常用的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方法。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显示出脑部出血、梗塞等病变情况。通过头颅CT检查,医生可以迅速判断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2. MRI检查:MRI是一种更为精细的脑部影像检查方法。它可以显示出脑部更为细微的病变情况,如脑缺血、脑白质病变等。MRI检查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脑梗塞等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常见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1.脑梗死
超急性期CT和核磁共振检测,两者结果均为阴性。但在进一步的DWI(弥散加权成像)检测中,观察到了显著的高信号表现。
在疾病急性期,CT扫描结果显示存在低密度区域,核磁共振成像则呈现为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而DWI则显示出较为显著的高信号特征。
在亚急性期,CT扫描显示病变呈楔形或三角形低密度区,涉及灰白质。核磁共振成像可能伴随出血,DWI呈现明显的高信号。此外,病变的占位效应显著。通过CT增强扫描,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强化。
在疾病的慢性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脑软化和脑萎缩的病理改变。
超急性期的CT检查,观察到特定区域存在高密度影像。随后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显示,在T1加权成像(T1WI)上,该区域呈现出等信号或略低的信号强度;而在T2加权成像(T2WI)上,该区域则呈现出高信号强度。
急性期的CT检查,结果显示存在高密度影。在T1WI序列中,该区域呈现等信号强度,而在T2WI序列中则表现为低信号强度。
亚急性期的 CT检查,发现该区域的密度影正在逐渐减弱,其信号强度已经与周围的脑实质相近。在T1WI和T2WI的影像表现中,该区域呈现出高信号的特征。
慢性期的CT检查,观察到囊性病灶内存在钙化现象。同时,在T2加权成像中,病灶区域呈现出高信号强度,血肿周围则被低信号强度的含铁血黄素所环绕。
3.特殊类型脑梗死
经过CT平扫检查,腔隙性脑梗死在影像上呈现为圆形、椭圆形或斑点状低密度影,其直径多不超过15毫米。同时,观察到脑白质疏松和脑萎缩的现象,且病灶的新旧程度存在差异。在核磁共振检测中,这些病灶呈现出小点、片状或小条状的T1和T2长信号,其边缘不清晰。特别是在核磁共振的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影像中,这些病灶表现出高信号,进一步增强了病灶的显示效果。此外,在弥散加权影像上,这些病灶也呈现出高信号。而在表观弥散系数图上,相应区域则显示为低ADC值(表观弥散系数)。这些观察结果有助于准确诊断和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情况。
丘脑旁正中动脉梗死在CT检查中经常未能被及时发现,而对于受该疾病影响的中脑患者而言,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呈现出中脑“V”字征。
经过核磁共振影像的细致观察,静脉性脑梗死的表现与硬膜窦内血栓的形成及静脉回流受阻所引发的继发性脑实质变化密切相关。
4.颅内动脉瘤
Ⅰ型:经过CT增强扫描显示,该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环周围,囊壁无血栓,呈现出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晰,且呈现出均匀性增强的特征。
Ⅱ型:血栓动脉瘤的部分病例在进行平扫检查时,其内部中心区域呈现出高密度影像,这是由于瘤腔内积聚了血液所导致的。在瘤腔周围,可见等密度的附壁血栓环绕。当进行增强扫描时,强化的囊壁与中心高密度的血流之间,以等密度的血栓相隔,这一现象被专业术语称为“靶征”。
Ⅲ型:完全血栓动脉瘤呈现等密度特征,其内部可能伴有血栓钙化或瘤壁出现弧线状钙化现象。
经过MRI检查,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呈现出瘤状低信号影。动脉瘤内部的血栓信号具有多样性,其中新鲜血栓表现为高信号,而机化血栓、钙化和含铁血黄素则呈现为低信号。
总之,当脑部发生病变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平衡失调和共济失调,并可能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时还会出现爆发性的言语表现。因此,对脑部常见疾病的深入了解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