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陈家沟煤矿
摘要:煤矿冲击地压是一种严重的矿山灾害,会影响到矿山的日常生产安全及工人生命安全。本文针对于煤矿冲击地压的分类与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探究了区域应力控制技术。希望通过对各种技术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冲击地压防治水平,给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助力。
关键词:煤矿冲击地压;区域应力控制;技术研究
引言:
煤矿冲击地压现象是因为在矿井开采之中的岩层应力集中,超出了岩体的强度极限,从而导致岩体出现破裂,并释放大量能量形成的动力效应。伴随矿井开采深度增加与强度提升,冲击地压问题的产生也日益频繁,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多种应力控制技术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效果,给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一、冲击地压的分类
构造型冲击地压是因为地质构造因素导致的,大多与断层、褶皱、节理等地质结构具有关联。在矿井开采活动接近这些地质构造时,岩体内部应力会重新分布,从而使局部区域的应力快速集中,超出强度极限,产生冲击地压。这一类型地压往往伴随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因此危害较大。
重力型冲击地压是因为岩层自身重力作用导致的,大多发生在深部开采区域。在深部矿井里,由于开采的深度不断增加,覆盖岩层的重量也在累积,从而致使岩层之中的垂直应力不断增大,在垂直应力集中在某一个区域的时候,一旦超出了岩体强度极限,就会产生这种冲击地压[1]。并且重力型冲击地压具有显著区域性与持续性,通常伴随开采深度的增加,其出现的概率与强度也随之增加。
导致综合型冲击地压形成的因素较为复杂,如:地质构造因素、重力因素、人为开采活动因素等。这一类型冲击地压大多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地质环境中更加容易出现,因此十分难以预测。比如,断层附近深部开采区域,因为存在断层错动、垂直应力集中等各种问题,就很容易出现综合性冲击地压。
二、应力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在煤矿开采过程之中,一旦岩体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匀,就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从而出现冲击地压。矿井开采活动会对岩层的应力状态产生改变,致使原有平衡被破坏,导致局部应力增加。尤其是在断层、褶皱地质构造周边,情况则更为复杂。除此之外,研究得知,断层和构造应力带周边,属于冲击地压问题经常产生区域。通过对已经出现的相关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其与地质特征、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和应力形成的环境之间,也具有密切的关联。地质构造针对于冲击地压而言,属于决定性的诱导因素,并且也很难控制。人为因素方面,如果出现了不合理开采设计、开采速度过快,都会导致应力迅速集中,增加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概率。
三、煤矿冲击地压区域应力控制技术
矿井地应力测量属于控制及预防冲击地压的基础工作。精准测量与分析矿井内岩石应力分布状况,可为后续制定合理控制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测量环节使用的方法较多,比如,钻孔应力解除法、液压制裂法等等。这些方式可在不同深度及位置了解岩体的应力数据,从而识别应力集中区域和潜在的冲击地压危险点。比如,钻孔应力解除法是在岩体中钻孔,并且释放应力,测量应力分布,属于一种较为常规的方式[2]。而液压制裂法则是通过液压压裂岩体,并监测裂纹拓展情况,来了解应力分布状况。
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属于一种先进的技术方法,是通过建立矿井区域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去模拟分析岩体开采中的应力场变化状况。这一模型可综合考量地质构造、力学性质以及矿井开采活动等多种因素,从而精准反映出矿井内部的应力分布及演变过程。三维地质力学建模,一般会使用数值模拟方法。比如,有限元法、离散元法和边界元法等,了解岩体应力位移以及变形的模拟计算,从而预测出应力集中区域及潜在危险区域。通过这一模型运用,即可制定多方案的应力场模拟分析,优化整体开采设计,并为制定合理的支护与预泄压措施提供助力。
三维地应力场反演是利用实际测量数据与数值模拟技术,重建和分析矿井区域内应力场分布的一种方式。在使用过程中,需在矿井内布置应力传感器,收集不同区域和深度的应力数据,结合矿井地质结构、岩层特性等多种信息,构建初始的地应力场模型。然后使用反演算法,对于初始模型进行优化,让模拟结果与实际的测量数据相匹配,从而得到精准的三维地应力场分布。常规的反演算法有最小二乘法、贝叶斯反演方法等。通过反演得到的应力场数据,可用于优化矿井开采设计,提升矿井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冲击地压是在矿井开采过程之中不容小觑的安全隐患问题,伴随开采深度与强度增加,威胁也日益加剧。本文针对冲击地压的类型进行分析,并探究了矿井地应力测量、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和三维地应力反演等区域应力控制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策略的使用,可有效控制矿井中的应力集中现象,降低冲击地压出现的风险,保证矿山的生产安全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齐庆新,马世志,孙希奎,等.煤矿冲击地压源头防治理论与技术架构[J].煤炭学报,2023,48(05):1861-1874.
[2]赵善坤,齐庆新,李云鹏,等.煤矿深部开采冲击地压应力控制技术理论与实践[J].煤炭学报,2020,45(S2):62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