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分区急诊护理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改善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0
/ 2

分级分区急诊护理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改善评价

唐艺玮 资阳市中心医院四川资阳641300

【摘要】目的:评价分级分区急诊护理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改善效果。方法:2023年1月-2024年5月,择取10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通过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n=50例)、观察组(分级分区急诊护理,n=50例)。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诊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分级分区急诊护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急诊救治时间,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常规急诊护理;分级分区急诊护理;抢救成功率;急诊救治时间

受多种因素影响,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1]。该病是左心功能异常所致心室充血、射血功能损伤、心肌收缩能力下降与心脏负荷加重,可让肺循环发生充血,形成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淤血,伴随不同程度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与心源性休克的常见临床综合征[2]。该病病情危重,具有较高病死率,故需实施快速有效抢救,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急诊科是收治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科室,承担着为患者提供急诊救治等服务的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分级分区急诊护理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3年1月-2024年5月,择取10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通过抽签法分为两组,各有50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5-75岁、(55.37±5.21)岁,体质指数18.32-26.62kg/m2、(22.47±0.66)kg/m2,心功能分级Ⅱ级24例、Ⅲ级18例、Ⅳ级 8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6-75岁、(55.82±5.34)岁,体质指数18.14-26.32kg/m2、(22.23±0.61)kg/m2,心功能分级Ⅱ级25例、Ⅲ级17例、Ⅳ级8例。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入院后立刻启动急性心力衰竭专属的绿色急救通道,安排患者前往急诊预检台分诊、挂号,安排患者与家属在急诊内科进行排队就诊。若患者病情危急,立刻将患者送入急诊抢救室抢救,基于病情严重程度实施生命体征监测,提供常规吸氧等多项干预,让急诊心内科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确定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

观察组,分级分区急诊护理:(1)患者分级管理: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立刻进行病情评估,基于严重程度将其分成四个等级,一级患者是濒危患者,存在无意识、脉搏微弱、呼吸微弱、生命体征非常不稳定、随时存在生命危险等特点,需立刻通知抢救室,随时进行抢救。二级患者是危重症患者,存在生命体征很不稳定、尚且存在意识与认知功能、有潜藏生命危险,若患者疾病进展恶化,可发展为濒危,需及时将患者送入急诊抢救室,需立刻通知医师,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三级患者是急症患者,短时间内无生命危险存在,认知功能及意识状态良好,生命体征比较平稳,需严格遵循急诊叫号系统顺序等待就诊、治疗,动态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四级患者是轻症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存在一定不适症状,在医院挂号就诊。(2)急诊区域分区管理:基于实际情况合理划分急诊区域,分别是红色、黄色、绿色。红色区域属于重症患者抢救区域,主要收治一级与二级患者,立刻安排患者就诊。红色区域拥有完善、齐全的急救设施,实施封闭管理,需配备经验丰富、具有专业技能、综合素养较强、可随时辅助进行急诊救治工作的护理人员。黄色区域属于急救监护区域,主要收治三级患者,该区域拥有完善仪器设备,可结合患者病情与需求,对生命体征实施常规监测,在半小时内安排患者就诊。若患者病情发生异常变化,第一时间实施针对性处理,或将患者转送到红色区域,立刻进行抢救。绿色区域属于观察诊疗区域,主要收治四级患者,严格遵循急诊挂号顺序进行排队就诊。结合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吸氧、输液以及用药等对症治疗,结合患者认知与文化向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包含疾病诊疗知识、健康知识等。每个区域均安排一名护理组长,协调该区域的护理人员合理分配工作,保证急诊抢救始终维持良好秩序。护士需结合患者病情的实际变化,合理调整患者区域、级别,做好相应的交接工作。

1.3观察指标

抢救成功率:统计抢救成功、抢救失败死亡患者数量,计算百分率。

急诊救治时间:统计存活患者的就诊等候、急诊救治、专科医师访视三项时间,计算平均值。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6.0软件对各项观察指标实施比较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比 见表一。

表1 抢救成功率(n/%)

组别

抢救成功(n)

抢救失败死亡(n)

抢救成功率(%)

观察组(n=50例)

45

5

90.00

对照组(n=50例)

37

13

74.00

χ2

-

-

4.3360

P值

-

-

0.0373

2.2两组患者的急诊救治时间对比 见表二。

表2 急诊效率(,min)

组别

就诊等候时间

急诊救治时间

专科医师访视时间

观察组(n=45例)

8.85±2.61

41.38±6.57

10.85±2.69

对照组(n=37例)

16.39±4.35

56.49±8.92

17.98±3.25

t值

9.7027

8.8235

10.8720

P值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受多种因素影响,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持续升高,患者日益年轻化。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和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不健康饮食习惯、不合理不健康作息安排、日常工作压力较大等多种因素影响[3]。急性心力衰竭是急性病变,起病急骤,会对心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加重患者心脏负担,令心肌组织发生严重缺血缺氧,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并发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发生后有气促、呼吸困难等多种不适症状,但疾病进展速度较快,若不能及时进行有效救治,则会诱发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急性心力衰竭多在急诊科接受救治,鉴于疾病进展速度较快,所以必须在急诊救治过程中实施更科学更适宜的护理方案。分级分区急诊护理是急诊科现今推崇的护理方案,要求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合理划分成四个等级,合理划分三个区域进行急诊抢救,合理安排人力资源[4]。该模式可让业务能力不同护士为病情不同患者提供服务,可保证急诊救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故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该护理还可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

综上可知,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分级分区急诊护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急诊救治时间,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栗彤. 基于共享决策模型的优化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7):937-940.

[2] 杨仕容,汪江,王秀萍,等. 基于改良急诊严重指数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预警评分模型护理路径的构建及临床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3,30(6):730-734.

[3] 张秀玲,洪丽梅. HAPA理论下分阶段容量管理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水肿程度及健康信念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23,21(24):92-96.

[4] 程利华. 分级分区急诊护理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3,45(1):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