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中的可及性评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0
/ 2

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中的可及性评估研究

陈琼

身份证号码:34292219851114101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中的可及性评估,以期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可及性作为衡量城市空间和交通系统效率的关键指标,涉及到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交通设施的分布以及交通流的优化。本论文将从道路网络结构、无障碍设计和智能交通系统三个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城市道路的可及性。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道路网络的深入分析,理解交通流特性与道路设施对可及性的影响,同时探讨无障碍设计和智能交通系统在提高城市道路可及性中的作用。通过量化评估和案例分析,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居民的出行质量。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理

关键字:城市道路可及性交通工程交通规划

引言:在21世纪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与交通工程作为支撑城市运行的基础设施,其规划、设计与管理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居民出行可及性问题日益突出。城市道路的可及性,即人们从出发地到达目的地的便利程度,是衡量交通系统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城市规划者和交通工程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的可及性评估,探索如何通过优化交通设施和规划策略,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道路网络的可及性评估

1.1 道路网络结构分析

城市道路网络是城市交通系统的基础,其结构特征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和可达性。道路网络的结构通常包括道路的密度、连通性、等级分布以及形状等因素。道路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道路的长度,它与城市的交通容量和交通压力密切相关。连通性则反映了道路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联系程度,良好的连通性可以有效减少出行时间和距离。等级分布是指不同等级道路(如高速公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比例和布局,合理的等级分布可以优化交通流的分布,提高道路的可及性[1]

1.2 交通流特性对可及性的影响

交通流特性包括交通量、车速、交通流的分布状态(如是否均匀、是否存在拥堵)等,这些特性对道路可及性产生显著影响。交通量的大小决定了道路的承载能力,当交通量超过道路设计容量时,会导致交通拥堵,降低道路的可及性[1]。车速则直接影响出行时间,较高的车速可以提高道路的可达性,但同时也可能增加交通安全风险。交通流的分布状态如果能保持相对均匀,可以减少局部拥堵,提高整体道路网络的可及性。

1.3 道路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可及性

道路设施如公交站、自行车道、人行道、停车设施等,其布局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不同出行方式的可及性。例如,公共交通站点的布局应尽可能覆盖城市的各个区域,以方便市民使用。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完善程度决定了非机动车和行人出行的便捷性。充足的停车设施可以减少因寻找停车位导致的交通拥堵,提高汽车使用者的可及性。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购物中心等,其分布和与道路网络的连接程度也对可及性有直接影响。合理的设施布局可以减少出行距离,提高城市生活的便利性。

2、 交通工程中的无障碍设计

2.1 无障碍设计的概念与原则

无障碍设计,源于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以及携带大件行李或推婴儿车的行人等需求的考虑,旨在创造一个无物理障碍、信息可理解且易于使用的环境[2]。这种设计方法强调包容性,确保每个人,无论其身体能力如何,都能自由、安全地使用城市道路和交通设施。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包括:通用性、灵活性、简单易用、直观性、容错性、低物理努力和足够的信息可访问性[2]

2.2 交通工程中无障碍设计的实施方法

2.2.1 平坦且连续的步行路径

设计时应确保道路和人行道的连续性,避免不必要的台阶、陡坡或高差。使用防滑材料,保证行走安全。设置盲道和触感地标,帮助视力障碍者导航。

2.2.2 宽敞的行人过街设施

人行横道和天桥应设计得足够宽,方便轮椅和其他辅助设备使用者通行。信号灯应配备声音和震动提示,为视觉障碍者提供信息。

2.3 无障碍设计对城市道路可及性的影响

无障碍设计显著提升了城市道路的可及性,使各类人群能够更加便捷地使用交通系统。它不仅增强了特殊群体的出行自主性,也提高了整体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例如,无障碍的公共交通设施可以鼓励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从而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无障碍设计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包容性和社会公平性,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城市的便利。无障碍设计的实施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包括老年人和残障游客在内的更广泛群体。

3、 智能交通系统对可及性的提升

3.1 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21世纪交通管理与服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对整个交通系统的全面、实时和准确的监控与管理。ITS的组成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车辆检测器、GPS导航系统、车载通信设备、交通信息广播系统等,旨在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升道路的可及性

[3]

3.2 智能交通系统对交通流和道路容量的影响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和分析交通流量,可以预测并调整交通流的分布,有效避免交通拥堵。例如,智能信号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实时的交通流量自动调整信号灯的绿灯时间,优化交通流的流动[3]。通过先进的交通管理策略,如动态路线规划,可以指导驾驶员避开拥堵路段,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从而间接提升道路的可及性。在道路容量不变的情况下,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实现更高效的交通流组织,使得更多的车辆和行人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3.3 智能交通系统如何改善道路的可及性

实时信息提供:通过车载导航系统和手机应用,智能交通系统能为驾驶员提供实时的交通状况信息,包括路况、事故报告、施工信息等,帮助驾驶员选择最佳行驶路线,减少因未知路况导致的延误,提高道路的可达性。

动态调度与控制: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实时交通流量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减少等待时间,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尤其是对于繁忙的交叉路口,这种优化对提升可及性至关重要。

4、 结论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中的可及性评估,揭示了道路网络结构、交通流特性、无障碍设计以及智能交通系统对可及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道路网络的合理布局和高效运行是提高可及性的基础,而无障碍设计的实施则保障了各类人群的出行权益,尤其是对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智能交通系统的引入,如实时交通信息的提供、智能信号控制和动态路径规划,显著提升了道路的可及性和使用效率。我们发现,交通工程中的可及性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交通需求、设施布局、技术应用和政策法规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杨鸿.城市轨道交通对住房价格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24-08-09].DOI:CNKI:CDMD:1.2010.106687.

[2]张思浩,王剑楠.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00258-00258[2024-08-09].

[3]赵江.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探讨[J].中国厨卫, 2023, 22(6):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