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榆县委学习室 (吉林 通榆 137200)
【摘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乡村的魂。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关键词】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家风;民风;乡风
一、涵育良好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风是个家庭 或家族在 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并相传沿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是当代家庭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
家风是乡风文明的基石。中华民族的家风文化是千年孕育的美德,传统家风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传统家风代表着前人的生存智慧和处世之道,会对后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传统社会形成的良好家风对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及个人修为都产生过积极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变动,农村家庭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突出的表现是传统家风被摒弃,优良家风传承出了问题,因此,进入新时代,涵育良好家风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及基本路径。通过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和“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积极营造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二、厚养淳朴民风
民风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众共有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及形成的风尚。也就是隐约存在的、尚不稳定的、近似民间风俗的行为模式,甚至是不可违犯的行为准则。它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又在习以为常中被人们接受。这些模式有诱导思想和行为朝某方向发展的影响力,为众多人采用,且违犯以后会引起社会某些制裁,民风发展到较稳定时,即相沿成习俗。
民风无形,文明有形。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建立文艺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要强化宣传教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引导,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移歪风、树新风;要注重示范引领,做到党员干部带头,严肃积极引导群众破除低俗陋习和不良风气;要促进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主动作为,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解除群众后顾之忧,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移风易俗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乡风民风承载着乡村文明的历史记忆和优良传统,也蕴含着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价值取向。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高要求,关乎乡村振兴建设的成败。要着力培育一批移风易俗先进示范村,建好一批“乡风文明志愿服务站”,评选推广一批优秀家规家训,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强化教育引导与管理约束,促进形成崇德向善之风、勤俭节约之风、文明健康之风。要通过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以诚信建设为主线,养成新时代农民的规则意识。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唤起美丽乡村的久远记忆,淳化民风民俗,强化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泉。弘扬移风易俗好风尚,培育德高望重新乡贤,守住家风建设之根。
淳朴民风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要坚持不懈,树立长久作战的意识,创新思路,探求新路径,敦风化俗,以文化人,让新的民风成为乡村社会的主流,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三、培育文明乡风
“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风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是流淌在田野上的故土乡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在农村,重点和难点在农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1.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魂”。乡村发展好不好,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还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淳朴的乡风,是培育涵养高素质农民的沃土:厚重的乡风,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从这个意义上,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
2、乡风文明对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乡风文明,可以引导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操守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摒弃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有所创新,并积极吸收城市文化乃至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
3、乡风文明在当代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特别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时期,我们强调乡风文明,一方面凸显了乡风文明在当代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艰难性和艰巨性。因此,乡风文明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4、乡风文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源泉。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振农民的精气神,促进农民养成良好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充分调动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5、乡风文明是农民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体现。抓好乡风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文化的力量塑造农民精神新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识和行为习惯。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双创”(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文明新村)活动。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一方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塑乡村文化的现实价值。另一方面在乡村社会结构快速转型期,要直面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应,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等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不仅要建立优化具有“村格”的社会功能,如乡村调解、道德评议、村规民约等,也要注重引入文化艺术、新媒体等现代媒介,逐步强化村民接受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文明索质和道德水平。
乡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灵魂,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对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乡贤虽然没有正式头衔,却是“魅力权威”,通过自己的人脉、政府资源以及经济实力,可以协调解决村里人的困难,带领和帮助村里人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简介:王志鹏,男,满族,1980年3月出生,吉林通榆县人,副研究员,现任职于吉林省通榆县委学习室,研究方向为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