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人民医院 超声科 414400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项目的本研究,意在评价腹腔超声结合浅表超声在儿童肠套叠治疗上的价值。研究人员选择了二零二二年一月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间,在医院治疗的疑似儿童肠套叠病人八十例为研究样本。全部小儿均进行了腹腔超声波与浅表超声波检测,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初步判断标准。经过比较分析,评价二种超声波的独立应用和共同使用在检测小儿肠套叠方面的有效性。结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80例疑似患者中68例确诊为肠套叠,12例为其他疾病。在诊断效能上,腹部超声单独使用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24%、75.00%和85.00%;浅表超声则为83.82%、83.33%和83.75%。而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的诊断灵敏度显著提升至97.06%,准确度也高达95.00%,特异度保持在83.33%。统计分析显示,联合使用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单一超声技术(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腹部超声结合浅表超声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中具有优异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腹部超声;浅表超声;小儿肠套叠;诊断效能
一、引言
肠套叠作为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腹部疾病,常见于2岁以下儿童,其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及腹部包块。由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因此寻找高效准确的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1]。超声检查作为一种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好的诊断技术,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腹部超声结合浅表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实际效果,现将研究结果进行报告。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实验共筛选出二零二二年一月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份,在医院治疗的疑似儿童肠套叠患者共八十例。其中,男性患者四十五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范围为三个月至二年,平均年龄范围为(1.12±0.35)岁;病程从二小时到三天不等,平均病程为(1.25±0.42)天。所有患儿均接受了腹部超声和浅表超声检查,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最终诊断标准。本研究旨在探究这两种超声检查方式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患儿年龄不超过2岁;
2. 临床表现具备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以及腹部包块等典型小儿肠套叠症状;
3. 患儿家长已充分了解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 患儿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2. 超声检查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导致图像质量不佳,无法准确评估病情。
(三)检查方法
1.腹部超声检查
设备:采用飞利浦 IU2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定为3.5至5.0 MHz,以优化腹部深层结构的显示。检查步骤:患儿采取仰卧位,腹部完全暴露。首先,对整个腹部进行常规扫描,注意检查是否存在肠管扩张或腹腔积液[2]。接着,将注意力集中在右上腹、右下腹及脐周区域,特别寻找“同心圆”或“靶环”征,这是肠套叠的典型超声表现。
2.浅表超声检查
探头选择:采用高频线阵探头,频率设置为7.5至10.0 MHz,以获得更精细的浅表组织图像。检查重点:对腹部包块进行多切面、多角度的细致扫查。评估包块的具体位置、大小、形状和边界特征,观察内部回声的分布,并分析其与周边组织的关系,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包块的性质。
(四)观察指标
在将手术病理结果视为金标准的前提下,我们深入比较了腹部超声、浅表超声单独使用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效能。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以全面评价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
(五)统计学方法
在数据分析方面,我们利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了详尽的处理。对于计数资料,我们采用了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示,并运用了χ²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中,P值小于0.05被视为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这标志着所观察到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
三、结果
(一)手术病理结果
在筛选出的80例疑似小儿肠套叠患者中,通过手术病理验证,我们确认其中68例为真正的肠套叠病例,而剩余12例则被诊断为其他疾病。
(二)诊断效能对比分析
在单独及联合应用腹部超声和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效能中,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腹部超声的诊断效能表现为:灵敏度88.24%,特异度75.00%,准确度85.00%。浅表超声的诊断效能则表现为:灵敏度83.82%,特异度83.33%,准确度83.75%。然而,当我们将这两种超声方法结合使用时,诊断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腹部超声结合浅表超声的诊断灵敏度达到了97.06%,特异度保持在83.33%,而准确度则高达95.00%。统计检验显示,腹部超声结合浅表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上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这两种方法(P<0.05)。详细的诊断效能数据见下表1。
表 1 腹部超声、浅表超声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效能比较(%)
检查方法 灵敏度 特异度 准确度
腹部超声 88.24 75.00 85.00
浅表超声 83.82 83.33 83.75
腹部超声结合浅表超声 97.06 83.33 95.00
四、讨论
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且紧急的腹部疾病,其快速准确的诊断对于减少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乃至挽救生命至关重要。针对这一急腹症,现代医学依赖多种诊断手段,其中超声检查因其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好的特性,成为临床上的重要选择。在超声诊断中,腹部超声能够深入观察肠管的形态、结构及其蠕动情况,为肠套叠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而浅表超声则更侧重于对腹部包块进行细致的评估,包括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肠套叠的类型和程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最新的研究显示,将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升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效能。具体而言,这种方法在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上均显示出优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超声技术的优势。其中,结合使用的灵敏度高达97.06%,准确度也达到了95.00%,这足以证明其作为一种诊断工具的高效性。因此,对于怀疑患有小儿肠套叠的婴幼儿,采用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联合检查,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
五、结论
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中,结合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的方法展现出极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这种方法不仅克服了单一检查手段的局限性,还通过互补性增强了诊断的全面性和精确性。临床实践表明,腹部超声能够直观地展示肠管的结构和蠕动情况,而浅表超声则能够精细地描绘腹部包块的具体特征。当两种技术联合使用时,它们可以共同揭示出更多细节,从而大大提高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准确性。通过合理的选择和应用,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联合诊断小儿肠套叠不仅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这一诊断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燕玲,谢丽玲,黄日林.腹部超声结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作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002):008.
[2] 李曼.腹部超声结合浅表超声对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意义[J].罕少疾病杂志, 2022, 29(8):2.
[3] 丛莉.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 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