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山城区第五小学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性、现状及有效教学策略。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提高小学生态道德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思政课;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道德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课,对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德育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早在远古时期,中华先民们就将道德教育纳入整个社会教育的系统,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夏商周三代,重视教育蔚然成风,德育思想传统开始正式形成。后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百家争鸣。
与道德的繁荣发展形成强烈反差的是,20世纪以来,地球伤痕累累——人类的家园遭受了从未有过的重创,生态危机频频发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促进可持续发展与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教育。”这是在1992年6月发布的。在此背景下生态道德教育诞生了。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才开始将环境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最近十余年,在教育界,才提出了生态环境中也存在道德问题,应该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教育体系。
二、小学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性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相统一的过程即是育人和育才,而育人则是根本。立德又是育人的根本。少年儿童可塑性强,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对价值观养成非常重要。所以学校就需要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基于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道德教育需要加大力度,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使学生潜移默化中确立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以及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习近平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创建我国教育事业新局面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学生在学习和参与中,自主担起对大自然、对社会的道德责任以及履行道德义务,感知和践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社会道德,热爱大自然、拥抱生活,培养成为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并能以美引真、导善的人。
(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让小学生从小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中的责任,有助于形成积极的环保态度和行为习惯。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关乎环境知识的传授,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小培养具有生态道德观念的新一代,能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小学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部分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比重较小,且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居多,缺乏生动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自身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四)教学评价不够完善
评价方式侧重于知识的考核,对学生生态道德行为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不足。
四、小学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1.整合教材资源,挖掘思政课中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了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意义,让他们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生态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教育,更是一种行为教育。为了将生态道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好地融合起来,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低碳生活的理念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中,引导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宣传低碳生活的好处和方法,并与家人一起践行低碳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对学生来说,关注和了解生态环境问题,能够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道德和法治素养的提升。其次,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灾难造成的后果。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相关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定。
2.引入时事热点和生活案例,丰富教学素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
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活动。为了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态道德教育的融合,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淇河生态区、湿地公园等,让学生亲身接触自然环境,了解自然之美和生态系统的构成。在观察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且了解当地环境保护
的相关举措。
(二)创新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生态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为了将生态道德教育更好的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开展生态道德教育。鹤壁市淇河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教师可通过结合淇河地域文化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淇河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如缠丝蛋、冬凌草、淇河鲫鱼等,并让学生明白保护这些资源的重要性。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讨论生态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教师可以结合鹤壁市的环保案例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活动。鹤壁市一直以来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有很多成功的环保案例可供学生学习和借鉴。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1.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和教学水平。
2.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适合小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方法。(四)完善教学评价
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行为表现和实践能力。
2.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促进其不断进步。五、结论
小学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养和完善教学评价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质量,让小学生在思政课中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使小学生态道德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更加紧密、深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韦斯特马克《道德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2023.
[2]克里斯托弗·博姆.《道德的起源》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2015.
[3]黄钊.中国道德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2000年4月.
[4]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5]关健英.先秦秦汉德治法治关系思想研究 人民出版社2011.
[6]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7-8期.
[7]穆培喜.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8]孙珊珊.山东省沾化区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9]赵霞.初中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问题探究一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依据[D].信阳师范学院 2019.
本文系鹤壁市教育科研课题《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态道德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研究成果2024—JKLX—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