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患者时应用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估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3
/ 2

急性脑梗塞患者时应用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估分析

肖威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  410100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应用介入治疗以及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70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35例,参照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接受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比较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P>0.05;治疗后,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比参照组低(P<0.05);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效果比参照组高(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介入治疗方法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水平,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疾病发生原因主要在于脑动脉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病情危急,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产生极大影响,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起患者的残疾甚至死亡,为此需要尽快接受有效治疗。对于患者的治疗,常规治疗是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尽快将堵塞脑血管疏通,从而改善疾病预后,有一定应用效果,但是对于一些发病时间比较长的患者来说,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不佳,且治疗时间窗比较狭窄,适用范围比较有限,因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式[1]。介入治疗能及时将闭塞血管予以开通,缩小梗塞面积,也能避免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效果比较好。本文主要对比分析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中实施静脉溶栓与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接收的急性脑梗塞患者70例,经双盲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中男女分别为19例与16例,年龄为48岁到78岁,平均年龄(61.46±3.04)岁。参照组男女分别为18例与17例,年龄为47岁到78岁,平均年龄(61.02±3.4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显示为P>0.05。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静脉溶栓治疗,入院之后及时根据患者情况予以营养神经、纠正酸碱平衡、控制血压水平、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接受头颅CT、MRI检查等确定脑梗塞部位以及梗塞面积等,根据检查结果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予以阿替普酶0.9mg/kg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首先通过静脉推注方式给药,给药剂量为总剂量的10%,而后在1h内进行静脉滴注剩下的药物。

实验组接受介入治疗方法,入院后的处理方式同参照组,根据检查结果予以介入动脉溶栓、取栓等治疗方案,通过seldinger术于右侧进行股动脉穿刺,置入8F动脉鞘,对于细小血管存在的血栓,需要在导丝引导下将单弯送入到责任血管当中,确定位置之后注入18mg阿替普酶,并在血栓近心端注入1mg阿替普酶,予以动脉溶栓。溶栓之后需要进行支架取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支架类型以及支架大小,取栓之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确定是否存在血管闭塞情况,如无异常情况后就可退出动脉鞘,予以止血并包扎穿刺点。

1.3研究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效果。

1.4数据处理

选用SPSS23.0分析,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治疗前后评分指标

治疗前,患者的评分指标对比无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比参照组低,生活质量评分比参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两组评分指标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35

33.62±2.46

12.48±2.62

66.52±3.61

95.62±2.45

参照组

35

33.58±2.44

17.58±3.66

66.49±3.48

90.57±2.89

t

0.0682

6.7032

0.0353

7.8855

P

0.9457

0.0000

0.9719

0.0000

2.2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参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效果

实验组

35

19(54.29)

15(42.86)

1(2.86)

34(97.14)

参照组

35

15(42.86)

12(34.29)

8(22.86)

27(77.14)

6.2477

P

0.0124

3讨论

急性脑梗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比较大,为了改善患者疾病预后需要在发病后尽快予以有效治疗,其中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效果良好,但是对于一些大血管以及发病时间长的患者其效果不佳,有一定局限性[2]。介入治疗方式则能根据患者情况予以溶栓、取栓治疗,治疗方案应用期间可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将药物直接注入到栓塞部位,提升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也能为患者开展微导管溶栓、支架取栓治疗,提升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对疾病预后也有一定应用效果

[3]。目前已经有研究指出介入治疗期间联合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应用效果,提升血管再通率,也能改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应用价值比较高[4]。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评分比参照组高,神经功能评分比参照组低,P<0.05。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效果比较明显,可充分发挥溶栓药物作用,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津璋.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分析[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23,46(3):84-85.

[2] 梁继业,王兴邦.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24-26.

[3] 杨扬.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21,37(8):30-32,97.

[4] 汪恒望,郑传胜,卢浩浩. 33例急性脑梗塞介入取栓治疗临床报道[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2,36(5):41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