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精神疾病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2
/ 2

心理护理在精神疾病护理中的应用

徐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110000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精神疾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15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模式的不同将患者纳入观察组(n=75)、参考组(n=75)。参考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SMI-C)、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精神科护理观察量表(NOSIE)、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SMI-C中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评分和NOSIE评分均低于参考组,ADL、WHOQOL-BREF评分均高于参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疾病护理中,可减弱患者的病耻感体验,增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可减轻其病情,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疾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引言

精神疾病是指由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精神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各种精神异常状态。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疾病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超过3亿人次因精神疾病需求门诊就诊,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问题。门诊精神疾病患者的增多,给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对门诊精神疾病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15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精神疾病标准;(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3)病程<5年;(4)智力正常。除标准:(1)病情反复发作;(2)存在沟通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量表评估;(3)存在严重躯体疾病;(4)自杀倾向明显。按护理模式的不同将患者纳入观察组(n=75)、参考组(n=75)。

1.2方法

参考组予以常规护理,患者到达医院后,由主班护士接待,协助患者完善安全检查、常规检查。开展宣教内容包括疾病概念、症状、治疗等,并告知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与膳食结构均衡,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限制咖啡、酒等易引起兴奋的食物。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别于护理前、护理24周后评估两组病耻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病情严重程度及生存质量。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女49例,男26例;年龄18~59岁,平均(38.41±9.10)岁;病程1~4年,平均(2.56±1.02)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34例,双相情感障碍28例,抑郁症10例,强迫症3例。参考组女50例,男25例;年龄18~61岁,平均(38.73±9.22)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2.44±0.97)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30例,双相情感障碍29例,抑郁症12例,强迫症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两组SSMI-C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SSMI-C中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参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SSMI-C评分对比[分,(x-±s)]

*与本组护理前相比,P<0.05。

2.3两组ADL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ADL中的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行走与转移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参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ADL评分对比[分,(x-±s)]

*与本组护理前对比,P<0.05。

2.4两组NOSIEWHOQOL-BREF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NOSIE、WHOQOL-BREF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NOSIE低于参考组,WHOQOL-BREF评分高于参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NOSIE、WHOQOL-BREF评分对比[分,(x-±s)]

*与本组护理前相比,P<0.05。

3讨论

精神疾病属于功能性改变,容易复发,需要长期治疗。药物治疗是改善精神障碍的主要措施,但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负面评价与反应,治疗期间需要辅以护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常规护理包括宣教、用药及日常生活管理干预等,多以精神病性症状控制为侧重点,对患者的心理需求缺乏有效干预,导致干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本次研究结合多项研究显示,提出采用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对比。经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NOSIE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护理后,NOSIE评分较护理前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参考组(P<0.05)。

由此提示语言沟通与心理护理联合应用在控制精神疾病患者病情进展方面的效果显著。从致病原因上看,精神疾病可以分为内因类、外因类与社会心理因素类精神疾病,本研究中纳入的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情感性精神病属于内因类精神疾病,此类患者具有心理负担重的特点,如不及时予以有效干预,其行为障碍可进一步加重,进而影响病情的恢复与治疗效果。心理护理中由专科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一对一交流,采取倾听、引导、鼓励等干预方法,可以及时纠正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偏差,帮助其正视精神疾病,用柔和的语言感化、鼓励被干预者,以科学的方式及时疏导其负性情绪,让其发自内心的接受治疗并积极配合护理干预。配合以病友讨论小组会为主的语言沟通,可以改善患者对人际交往的认知方式,通过调整其对于已发生事件的归因策略而使其改变对于生活事件的观点,避免其因不合理的归因产生负面情绪,快速帮助患者尽早适应新的角色,适当转移对疾病的关注度,并其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对于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玲,宋成锐,王敏.心理护理联合音乐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2,36(9):124-126.

[2]邓小云,刘梅,吴辉颜.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指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