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智于课堂,存美在心间——浅谈语文智慧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0
/ 2

融智于课堂,存美在心间——浅谈语文智慧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

程宏

福建省福州市温泉小学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不是短期形成的,对美的认识、认知、认可是孩童时期、审美教育、社会实践等环节积累、沉淀和升华的结果。语文课文中包含着许多美的东西:生动优美的文字,变化有致的结构,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们有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拥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智慧课堂中,教师如何融智慧于课堂,留存语文之"美"于孩子心间呢?下面就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智慧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一些尝试:

一、扎实基础,发现文字之美:

语文课堂正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阵地,学生与语文打交道的伊始,正是一个个跃动的文字。它们的形影乍看是空寂孑然、清廖孤独的——彼此本不相关,独行彳亍;可若将它们精巧地连缀成文章辞藻,如同串好的珍珠,序齿排班,又是何等高深精妙的"个体的统一",那纷繁璀璨的文字链细窥之,或恬柔,或俊俏,或醇厚,或华美,或荡气回肠思接千载,或惊鸿一瞥耐人寻味于是,学生与文字,与文本的"美"之缘分便开始了。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教学"饮"字时,师解说:"饮是本课要写的生字,在古代,它是这样写的:右边是人的形态,左上是人伸着舌头,左下部分是一个酒坛(酉)。就好似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所以,饮的本意是喝,特指喝酒。后来,饮的字形字意有了变化,左边简化成食字旁,表示与饮食有关。"生字教学不光教学字如何写成,更有字理之"趣"、文化之"美"。教学中教师也可播放课文录音等,将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让学生跟读、诵读,在学生脑海中重现,都是审美教育经常使用的形式。学生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很好地展现语言文字之美,从而体会到文字的意象美、音律美。

二、扎根文本,体会内容之美:

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源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每一文本皆有其独属的个性,然而这一番如水与鸟擦肩而过的缘分,确使课堂的个性,融入了整体的神韵。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融入体验,仿佛作者正款款而来,与之对话,只有学生的精神活动与文本相融,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之"美"。课文《桂林山水》《日月潭》《葡萄沟》让学生们感受中国的辽阔与美丽,认识家乡,赞美家乡。一年级绘本故事《我的爸爸》,课堂上学生自主阅读,围绕"你喜欢哪句话或哪幅图"展开交流,对比绘本的语言和孩子平时语言的不同,从而感受绘本的语言之美,并模仿绘本的语言特点进行说话写话。古诗《乡村四月》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南乡村四月的春景之美,春季之忙。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古诗词,感悟有色彩的乡村四月,有声音的乡村四月,有乡野情趣的、不同于城市生活的乡村四月,有无限乐趣和想象空间的乡村四月!作品中的感情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三、智慧课堂,体验思维之美:

当下数字时代的课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了知识的促进者。语文学科的数字课堂,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的学习形式能使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下,与同小组的成员们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由于组内成员层次不一,因而处于不同的角色地位。当今的智慧课堂,就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合适的学习内容与份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安排不同的角色分工,用上反馈器,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互动,而不只是课堂中的旁观者。在语文活动《落叶》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们一起做落叶贴画,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2、3个人合作。这样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独立完成,而中低层次的学生也不会成为旁观者,集合2、3人的能力也能完成落叶贴画的制作。小组合作学习后进行班级中的组际交流,每小组选一名同学表达出本小组综合的意见。在代表陈述以后,教师可以追问"你们小组还有需要补充的吗?"以充分体现小组合作的结果,给小组其他成员以同样的机会。小组交流之后,教师就组织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例如:在学生完成落叶贴画后,要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贴画,或是根据贴画编一个小故事,这时教师先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介绍,再推选代表将作品投放到大屏幕向全班介绍,并请其他小组的同学给予评价。同学们还可以用手中的反馈器进行优秀学习小组的评比,以此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小组的合作意识,让小组中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所收获,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传统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而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课堂优化,将看不到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转化为看得见的图示,有助于了解学生学情,直击古诗词理解中的难点。小组合作学习中,用发言牌轮流发言、电脑随机挑人这样的方式,保证学生人人参与。充分运用智慧课堂的信息化手段,让学生不当旁观者,而成为参与者,不断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思维习惯,放下固有的意识,体验思维或相融或碰撞的课堂"思维"之美,在语文课堂结束后依然能余音袅袅,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四、情感触发,浸润人文之美: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提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课堂中,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适时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理解和创造美。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在自由活动过程中反馈的零乱、无序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类,通过分析,抓住本质,并进行点拨,使学生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充分发挥。例如:在学生读通、读懂《赠汪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象朋友告别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感悟离别之情。如果此刻你是李白或是汪伦,会想起昔日哪些共处时难忘的镜头或场景呢?出示句式练说:"他们曾经一起他们曾经一起他们曾经一起这是多么快乐美好的时光!而如今离别在即,他们再不能一同再不能一同再不能一同"学生在想象中与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当心灵深处最柔软的一隅被击中,当那份真挚的情愫涤荡于心,诗一般的语言就这样如澄澈的泉水汩汩而出。这是情感的表达、自由的抒写,也是心灵的飞翔。

学生在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形式中,愉快地学习。语文教师们敏捷地捕捉学生们的反应与变化,并通过"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最终达到"意美以感心"的审美效果。教师靠着情感的凝聚力,从感情深处触发学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效应,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而且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健全了人格,成功地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之"美"。

王立根先生说:优雅的语文,能拯救我们粗鄙的心。而充满智慧,存"美"于孩子们心间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我心向往之,努力之。